我们在谈“未来梦”的时候,谈的是“当下事”

在上海热闹的“西岸”现场,女人优雅精致,男人个性有风度,灯红酒绿觥筹交错间,看艺术,也闻得弥漫在其中的味道——带着好品味的“市侩”的味道。这种“市侩”里充满秩序感,把所有人的需求兼容其中的井然有序。谈上海的未来梦,可能首先要明白的是在这里大家是如何实现梦想的。
虽然上海并不是当代艺术活跃的发生现场,但这里往往是艺术生态建设中最有效、积极且健康的。这里没有群体革命,但是有个人英雄主义。在每个英雄成就自我的时候,也成就了这个城市。“北京”缺少差异性而竞争激烈——因为拥有同样的“追求”,所以你争我夺地分割。在上海的状况貌似相反,大家基于差异性而体现出同样的“追求”,一切变得越来越好。
正是这种“事情”为先的契约精神带来了今天上海艺术的繁荣景象。“今天”也是前二十年间进入其中做事儿的人们在当时努力的“未来”。所以我们在谈“未来梦”的时候,谈的更多的是“当下事”。如果没有2007年的“上海当代”,就没有2013年的“ART 021”和2014年的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如果没有香格纳画廊的成立,就不会有M50创意园区原初的凝聚力。如果没有今天上海的艺术生态尽然有序的发展,我们不敢谈未来。
所以什么是上海的未来?是私人美术馆的聚集而托起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任的蓬勃向上?是几大艺博会从不同市场需求和目标出发的力量互补和良性竞争?还是这里打开了除香港之外的国际切口,让资本和艺术可以在这里自由对话?采访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藏家,他们在上海本身独立的、国际化的氛围中,并没有再强调如此这般已有的实力,而是把目光对准了艺术本身。这些看似已经开始好起来的生态建设只是刚刚开始,如果说北京是艺术的发生地,那么上海一定会是在艺术的“发声地”。而能带来这些进步的动力,正来源于活跃其中的艺术家们,而推进这种进步的,则是与这些艺术家一同成长的画廊主们。所以说,一切都刚刚开始,“未来”总会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