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顶乌托邦,可能吗?

作者:廖冬云 2014年11月2日 专题话题
九月,在成都最好的时节里,第二届蓝顶艺术节拉开帷幕。气球升至上空,将各式宣传寄语张扬在到访嘉宾视野范围内,坝坝筵、川戏以及热身的现代舞、方力钧的品酒会、何桂彦操刀策划的当代艺术展,成都人对这一切都很包容且兴致高昂。今年的艺术节更是将活动范围延展至整个市区,在宣传上将期间发生于成都的各式艺术类活动整合到一起,试图告诉外界:蓝顶是成都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4年9月,蓝顶迎来第二届艺术节开幕式
2014年9月,蓝顶迎来第二届艺术节开幕式
迁徙,新生

“蓝顶如何开始”的故事,创始人周春芽、杨冕、郭伟、赵能智都有点难以计数向记者们讲述过多少遍了,十余年下来,“蓝顶”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而这名字的由来,实则颇为随性,因为当时租下来用作工作室的那近千平方米厂房的铁皮屋顶是蓝色的,于是,就有谁这么提议,“不如就叫蓝顶吧。”大概是2003年8月,因为创作的需求,作品做得越来越大,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四位艺术家开始计划改变在居室创作的工作方式,空间开阔的工作室成为了一种需求。于是,他们找到了位于成都机场路旁的闲置厂房。
2号坡地工作室,这是新蓝顶最早落成的一片区域
2号坡地工作室,这是新蓝顶最早落成的一片区域
随后数十位艺术家的自发聚齐以及蓝顶艺术群落概念的扩散也就显得自然而然。只是,老蓝顶最终还是没能继续它的使命,到2007年时,整个艺术区的规模从最开始的A区拓展至了B、C、D、E区,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附近也聚集了不少家具厂之类的制造噪音和甲醛的高手,空气也变得很差。因为租金低廉,多数艺术家甚至采取将摇滚乐开至最大的方式来抵消噪音,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艺术家则积极寻觅新去处。
2004年赵能智在老蓝顶工作室
2004年赵能智在老蓝顶工作室
周春芽记得接到政府电话时,自己和一些朋友正在国外办展览,初步联络后,飞机一落地成都,一伙人就被盛情邀请到了三圣花乡。“书记让我们自己选地,选中哪就批给我们哪。”这份厚礼和诚意让当时在场的艺术家欣喜不已。被相中的三圣花乡荷塘月色是国家级5A级景区,也是成都近郊最早开发农家乐的区域。视野范围内,碧波荡漾,满目葱绿,这对受够了空气污染的艺术家们来说,无疑是种诱惑。2007年10月,以周春芽为代表的第一批艺术家开始决定东迁,新蓝顶概念也由此生成。
3号坡地工作室
3号坡地工作室
相较于老蓝顶的“自发生成、自然生长”,新蓝顶做足了规划功课,专门成立了负责运营、管理整个园区的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金延担任总经理,同时兼任蓝顶美术馆馆长。2009年,由艺术家牵头出资修建的“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2号坡地)”正式落成,周春芽、何多苓等14位艺术家率先入驻。2010年底,“新蓝顶核心区(3号坡地)”开始动工,在工作室动工之前,50年产权的房产证就已经交到艺术家手中,这片区域吸纳了川美院长罗中立、艺术家张晓刚、方力钧、俸正杰等,并且在区域内配套修建了面积达3000多平米的蓝顶美术馆新馆。同年6月,考虑到青年艺术家的需求,蓝顶在附近的双流县新兴镇庙山村启动了“蓝顶青年艺术村(简称,青艺村)”的建设,在3月份时,以9元/平方米/月的价格对外招租。

精神桃花源与候鸟式定居

环境清幽、安静,视野开阔,阳光充足,对画画的人来说,这恰如桃花源一般的存在。房产证和土地证两证在手时,艺术家们对于工作室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也更费心思,造价往往在百万至数百万不等。在蓝顶核心区去参观工作室,总能有让你惊叹的点,室内游泳池、高规格的娱乐厅、豪华亮堂的客厅以及每户必备的精致花园,但这些也增加了在蓝顶拥有工作室的门槛。
2号坡地杨冕工作室
2号坡地杨冕工作室
不同于对待周春芽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开放态度,周春芽始终不愿意曝光其蓝顶的工作室,他视上海的工作室为提供给建筑师的发挥之作,所以在外观以及内部装修都相对讲究。而在蓝顶的工作室则相对私密,也是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创作所在地。时间不够用是周春芽生活中常有的困惑,“蓝顶的好处就是相对安静且偏僻,没那么多人来打扰。”在他看来,“蓝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精神上大家在一起创作,相互支持鼓励”。最近这几年,周春芽与艺术家之间的走动也变少了,偶尔与一些年轻艺术家一起看看电影、锻炼身体。除了创作之外,他积极推动“五彩基金”慈善项目,“我认为一个艺术家,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抓紧时间多创作好的作品。”
3号坡地俸正杰工作室
3号坡地俸正杰工作室
而对正值中年的赵能智来说,2005年出于对寻求陌生环境带来的刺激的向往,加上那时北京阳光怡人,他开始了成都、北京两地创作的方式。不过,赵能智在北京可没那么幸运,数年间更换了三处工作室,对于“拆迁”,他有些习以为常,蓝顶给出的“有产权”条件让他有一种踏实感,也由此停留成都的时间更长。川籍艺术家俸正杰在蓝顶安家的缘由也类似于此,整个工作室的花费并不比他在北京宋庄、1号地的工作室少,但安家后他打算每年安排两个月左右在成都创作。“就像是候鸟一样。四川人嘛,朋友都在那边,总是要时常回去的。”、

安逸在,野心也在

蓝顶的舒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逸。赵能智就直言:“蓝顶可能并不适合年轻艺术家。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待在鲜活的地方,这样更容易获取创作灵感和营养。”而且,在信息方面非常滞后,常常一个展览结束了,消息才传过来。相较于其它二线城市,蓝顶作为平台能够给艺术家带来一定的机会,“不过,机会肯定比北京要少。但机会多,有时候也是一种诱惑。”两年前在蓝顶青年艺术村租下180平米工作室的80后艺术家王落落说道,他表示自己喜欢待在蓝顶,“没别的理由,就是安静。而且负担得起。”王落落在成都、北京、上海三地各有一家松散合作的画廊,笑称目前而言每年卖画的钱足够自己在蓝顶生活得很好。“听过这样一个段子,在北京,只要你长头发,只要你想喝酒,每天都有酒局。但对我来说,我只是需要朋友偶尔聚一下。”王落落计划至少在蓝顶沉淀五年,之后也许去北京。
4号坡地(蓝顶青年艺术村租赁式工作室)
4号坡地(蓝顶青年艺术村租赁式工作室)
艺术节期间,何桂彦在“日常之名”这一主题之下,在蓝顶美术馆新馆展出了不少业界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其中不乏大型装置、影像类作品。“挺难得的。成都大多都是一些架上绘画类作品。”一位当地媒体说道。“蓝顶从外观来看,还是太乡村了。”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受邀参加了这次的艺术节,在他看来,蓝顶应该有更多的公共机构和专业画廊。赵能智也期望蓝顶美术馆在展览上可以更专业、更国际化一点,同时,他认为区域内文化生态可以更多元,不妨吸纳一些设计师、音乐人、建筑师等其它背景的专业人士进驻。

这也是金延的野心。谈及蓝顶未来规划,金延认为现在不过是打下了根基,不管蓝顶未来朝向文化创意产业区还是文化旅游模式发展,未来三五十年都大有可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