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麟 不在期待中自在探索中

作者: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2012年12月23日 专题人物
2005年,包文麟和皮力共同创建了Boers-Li Gallery;今年,Boers-Li开始有了“博而励”这一中文名,可那个能够以中文来交流的创始人皮力却离开了画廊;本以为新上任的公共事务总监石筝会接过这一棒子,但似乎亦未能如愿。即便如此,对博而励来说,这一年仍然是满满当当、充充实实,大展小展如期相见,新旧艺博会无一不落,有选择亦有主张。这位在中国的西方人包文麟想强调的是,博而励它是一个团队,且正稳步地朝着规划的方向发展,而变化亦是无处不在,艺术探索的乐趣乃是与意料之外的事物相遇。
Hi艺术=Hi 包文麟=包

回头看历史,力求全面性

Hi:博而励画廊今年共做了多少展览?是怎样安排的?
包:大概11个左右。今年我们自己的画廊分为画廊一和画廊二,楼下画廊一的面积会比较大,主要用来做一些比较大型的群展以及跟我们有长期合作的艺术家的展览;画廊二则主要是用来做一些小型群展,或者是项目类展览,会倾向于比较新一点的画家。
Hi:我注意到你们推出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展览,比如说像康万华、张伟的个展,你们似乎更关注历史。
包:其实现在整个艺术界,无论是画廊、艺术家还是收藏家,大家的观念都在变。虽然国内的艺术家很受关注,但我发现一些国内藏家开始关注一些国际性的艺术家,比如说乔志斌、余德耀;而另外有一些藏家亦开始对历史性的题材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件很好的事情,说明艺术圈在慢慢发展,正逐步建立起一种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而对历史的探索其实是为了对我们的当代艺术有一个更加整体的了解,以更好地把握艺术产业,促进持续发展。对画廊而言,我们希望可以引领市场的趋势。
Hi:在做完这一类的展览后,你们得到的反馈怎么样?
包:其实能有目前这样的反响,已经很令我惊讶了。在此之前,这些早期的作品基本上没什么市场,而且我问过一些相关人士,他们都不是很清楚这些人的作品,像康万华,几乎没有谁认识他,但我听到的反应都还算正面,尤其是张伟的展览。其实在张伟个展之前,我们还做过一个抽象绘画的群展,那应该算作这一系列的开始,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
Hi:在明年的展览安排上,你还会继续这种探索吗?有哪些可以透露的计划?
包:我们还是会将重点放在一些大的策划性的展览上,继续推出一些注重历史性的展览也在我们明年的规划中。年初我们会做一个1985年之前的艺术的群展,网罗一批70年代到1985年的艺术作品,明年的展览会将注意力放在当代艺术开端这样一个时间点上。但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画廊现在也并没有说更多地注重于历史性的艺术家,我们还是会做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前半年我们会做薛峰的展览,后半年我们可能会有张培力的展览,就是在年轻艺术家和成熟艺术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把画廊做成一个比较全面性的,而不是偏重于哪一方。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性发展?”据我这么多年在国际艺术界的经验来看,如果可以把新的发展摆在一个既有国际性又有历史性的环境中,这样会比较容易判别其中发展的潜力。站在画廊的立场上看,这就可以减弱商业泡沫的伤害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未来运作的模式:一个策展性的全方位画廊。

分区域撒网,越正面越冒进

Hi:2012年博而励也参加了不少艺博会,哪一场最尽兴?
包:总体而言,在一些国际性的艺博会上,我们都得到了非常正面的反响,整体销售都还不错。今年我们在巴塞尔带去了张培力,虽然这位艺术家在国内已经有着一定的地位,但在国际上他并不及国内这么知名,可我们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香港艺博会也还不错,虽然有感觉到整体的收藏氛围比较紧张,但对我们而言,并没太大影响;另外,在纽约地区,今年我们参加了纽约Frieze,这是我们第一次跟弗里兹合作,效果还不错,之前我们都是参加军械库,但一直成绩平平。至于其他的一些艺博会,相对来说比较中庸。
Hi:从你们官网公布的明年参展艺博会的计划来看,似乎只有参与国际艺博会的计划。
包:其实今年我们也参加了很多国内的艺博会,包括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还有香港的、台北的。明年我们应该会参加艺术北京,至于其他几个国内的艺博会,我们还需要再考虑下。毕竟要拿作品去艺博会,工作量挺大的,也没有那么多作品,整体来讲,我们需要一定的计划,还没与完全定下来。而参与这些国际艺博会是我们画廊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得继续加强在国际艺博会上的推广工作。
Hi:你们明年要参加Art13 London这样一家非常新的艺博会,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包:Art13 London是一家全新的艺博会,可能不那么国际性。但是像Frieze和巴塞尔,他们虽然很国际,可我们在不同的艺博会上见到的都是一些大同小异的一批收藏家,如果一年参加三个这样的艺博会的话,很可能拥有的是三个比较类似的观众。所以我们更希望参与一个伦敦当地的艺博会,也许我们能够开发一些伦敦当地的收藏家,和他们建立起一些关系。另外,Art13的主办方有一些不错的当地客户群和圈子,再加上他们对于艺博会所规划的细节都还不错,我们觉得挺有意思的,应该去试一下。

以稳定和延续性求正能量

Hi:皮力的离开对你和画廊有什么影响?
包:也许外界感觉变化很大,其实计划很早就有,只是刚好赶在这个时机真正实行。从内部而言,画廊的方向和整体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很多的事情,皮力在离开之前就已经和我商定,包括画廊之后的一些方向和对策,比如说做一些我们刚刚提到的比较有历史性的展览,这些都属于计划之中,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改变。
Hi:皮力的离开是否会令来画廊的老朋友相对减少?毕竟,皮老师在在画廊的时候会带动一些他个人所积攒的人脉。
包:当然会有一定的变化。因为画廊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私人关系之上的,但由于我们整体的策略依旧是延续之前的计划,我想很多的藏家也能够看到这个延续,所以他们也还是跟画廊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其实艺术界本身就经常在变化,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行业,对我们而言,现在来谈具体有哪些改变还为时尚早。虽然现在的整体市场都比较低迷,但希望我们展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能够带给我们的藏家非常正面的力量。
Hi:可否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
包: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那就是“艺术就是要改变你对它的期待”。艺术本来就应该带给人很多的惊喜,它会区别于想象中的一些事情,而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艺术本身就该激发一些新的观点,它不会给人一些意料之中的回应,而能够和收藏家、艺术家一起寻找其中的奥秘,在一些不确定中找寻确定的因素来推广艺术,这是我之所以痴迷艺术的原因之一。没有在期待之中的事情会给我一种探索的感觉,我想这句话很合适。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