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制造

作者:滕昆 2014年12月2日 专题话题
总有一些展览容易让人追忆似水流年。譬如夏天的时候高高兴兴去看“绘画课”,突然醒悟那已经是“下课”时分,就像毕业。只是还来不及伤感,就想起来当年三里屯那个船型吧台,还有那些可口的小蛋糕,恍如昨日。画廊制造的系列展览或许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也许都需要一些有延续性的事物,作为我们记录生活经历的刻度。

有时候,系列展览与画廊同为一体,有时候,系列展览为画廊在常规领域之外大显身手。
如果说,展览是画廊的存在方式,“系列展览”以及由此而来的品牌效应,则如同是画廊的衣冠。以“展览”的名义,通过有主题的延伸,那些应对阶段性探寻方向的、呼应画廊执业标准的“系列”,让画廊及其品牌、文化愈发厚重,得以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同时,产生之于画廊可资参考的评判依据。
2014年,伴随偏锋新艺术中心的“抽象第七回展“在画廊开幕
2014年,伴随偏锋新艺术中心的“抽象第七回展“在画廊开幕
偏锋新艺术中心“心手相应——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现场,可以看出视觉布置及品质上的延续性
偏锋新艺术中心“心手相应——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现场,可以看出视觉布置及品质上的延续性
总有些惊奇的机遇

说起来,国内画廊有持续性的画廊品牌展并不算多,而让人可以很容易完成联想的,则更显匮乏。经由讨论,我们选择了品牌性展览延续时间最长、并同时拥有最多的三大品牌系列展(“A+A”、“图画手工”和“中国抽象艺术”)的偏锋新艺术空间、以一年一次的节奏进行并已完结“绘画课”的杨画廊、做过两次以“丛林”为名的连续群展的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以“长物志”和“生成”两大系列掀开更名后展览“狂潮”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通过“微图盛景”展示新一代艺术家创作方向与状态并希望“鼓励新藏家进入”的那特画廊以及夏天刚刚推出旨在“为年轻艺术家在当下一个时期内有意思的艺术探索做一个展示平台”的第一届“WHY ART”的林大艺术中心六家画廊的九个系列展览作为我们讨论的对象。

诚然,这样的选择方式有些武断和想当然。对于六家画廊来说,制作并完成“系列展览”,并由此形成品牌效应,无论是起源还是期望借此实现的理想,都不尽然。

将系列展览延续的时间最长、走得最远也是将系列展览与画廊品牌捏合的最为成功的偏锋新艺术空间所有人王新友坦言,他设置系列展览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要和艺术家、和观众、和藏家或者说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共同成长’”,与王新友持有相同观点的杨洋也并不讳言自己在杨画廊创始之初对以画廊主身份面对当代艺术的陌生,“虽然当时就有很多艺术家朋友,也对艺术有些个人的敏感,但是我当时对艺术了解的也不多,在与策展人鲍栋有过充分沟通之后,既然他正在从多个角度做一些对绘画的研究,我也正好可以从中学习,并得到与当代艺术共同成长的机会”,事实上,“与艺术家共同成长”同时还是杨洋为杨画廊设置的运营理念。
林大艺术中心的“WHY ART”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期限的流动概念
林大艺术中心的“WHY ART”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期限的流动概念
融合讲座与对话,让“WHY ART”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尝试提出并解决问题
融合讲座与对话,让“WHY ART”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尝试提出并解决问题
与“共同成长”异曲同工,那特画廊的吕婧与林大当代艺术中心的王一妃都将“系列展览”的设置看作是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的方式。吕婧将“微图盛景”视为“推介新一代艺术家、展示新一代艺术家创作方向与状态、鼓励新藏家进入”的尝试,而王一妃则将全新推出的“WHY ART”看做是“为年轻艺术家在当下一个时期内有意思的艺术探索做一个展示平台,呈现一个时期内艺术发展趋势”的尝试。在此基础之上,两位画廊掌舵人都将系列展览视作是一种独立状态下的展览模式,并认同以谨慎的态度和不懈的推广为坚持,有新的启示意义的系列展览并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过多影响。

相对而言,从非营利机构走来的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并不算认同“系列展览”或“品牌展览”的概念,在陈海涛看来,“丛林”系列展览更多是形容展览内容的一种概括,这个强调呈现当下艺术生态的系列展览对于站台来说并不是强调于“品牌”的展览,而更像是画廊基于职业责任的一种自觉——“是时候这么做了,就这么做呗”,陈海涛如是说。
“微图盛景”有效吸引了本地藏家的关注
“微图盛景”有效吸引了本地藏家的关注
付出与回报,并不是简单的单行线

“系列展览”显然对画廊品牌有着良好的构建意义,却也同时因为“系列”需要的时间属性而往往难以短期见效。在偏锋看来,任何一个系列展览,只有实实在在地区付出心力,也必将收获“好雨知时节”的回报,而这也是偏锋八年来坚持不乏“虚名”的图画手工的原因之一。王一妃也坦陈在短期内,系列展览的付出一定大于回报,但是同时她也笃信,“从长远看,回报会超越想象”,即画廊经营“系列展览”的初衷一定会被放大呈现。

厮杀在一线的画廊既难以获得衣食无忧的后勤保障,在当下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手段,在更偏向野蛮的成长过程中,画廊要忧心于自我的生存,还将苦心获得的喘息机会用作实际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廊以“系列展览”展开的一切对当下的探索,都或多或少的是在为以美术馆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巧做嫁衣。而对于画廊来说,又不得不做。

事实上,对于画廊来说,制作“系列展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既牵涉到画廊的运营投入,又涉及到艺术圈这个不大的生态系统中纷繁复杂的种种关系。那么,制作“系列展览”是一种画廊的义务吗?王一妃直言并不认为这是画廊的“义务”,因为“没有一个画廊有义务应该去做特定的事情,画廊的定位是什么就会做什么事情,这应当都是自然的呈现”,而“为了展览而展览或为了学术而学术往往都会太过功利化和牵强”,有因于此,王一妃希望将系列展览做的尽量单纯。而将“学而时习之”作为立足根本的偏锋则认为,无论是否制造“系列展览”,“进行长期的学术梳理与展示”都是画廊的“必需”与“必须”,即便这不是画廊的“义务”,却一定会是画廊的“机遇”。
从“生成”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冷光敏在2014年迎来了自己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
从“生成”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冷光敏在2014年迎来了自己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
而在吕婧看来,系列展览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塑造品牌的环节,借助有延续性的系列展览,显然利于有效并快捷的构筑画廊的口味取向,并利于创建于客户之间的联络和关系成型更为轻松的方式。同时,即便是并不在创办初衷里,“绘画课”同样让杨洋用极短的时间就将杨画廊的品牌捏合成型,杨洋说,“至少,在想到系列展览的画廊的时候,我们是其中之一”。

从付出上看,每一个制造“系列展览”的画廊都在进行着人力与财力的双重努力,而从回报上看,王一妃将“看到若干优秀新作品的第一手资料”视为当下“WHY ART”带给自己的最大惊喜,而偏锋则将浸满“偏锋有兴趣、有热情、有耐心和耐力去持续观察、研究和推动的当代艺术创作中可能蕴含的新趋向、新空间和新思维”视为是画廊的一种责任与兴趣所在,有因于此,偏锋出品的系列展览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次新的观察、新的主题和新的思维的呈现,那么,继续还是终止,显然不是偏锋需要考虑的“问题”。
杨画廊首届“绘画课”中展出的姜吉安绘画作品
杨画廊首届“绘画课”中展出的姜吉安绘画作品
面向未来,杨洋说她正在筹划一个新的系列展览,最快获将在明年年底与公众见面,而陈海涛同样透露,在他的计划中,也许还会做一次“丛林”,只是,“千万别把这个展览看成是个系列展览,它跟品牌无关,它就是画廊要做的一件事儿”。

一个画廊,却总离不开“品牌”,在时光里生长,在历史里沉淀。假使画廊如人,那么品牌就是口碑:善良的、勇猛的、英俊的或者伟大的。一个人的口碑,要经历很多共同见证的往事,要保有始终如一的执着和坚守,无论是主动和被动,都贯彻一种行为准则。画廊亦如是。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