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作者:张浩文图片提供:仁庐空间、厉槟源 2020年1月8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或许就像这个世界隐藏的BUG。厉槟源就是这样,他在规则之中却又常常能跳出这个规则,习惯对固有模式的打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常规的不管不顾。9月18日在上海仁庐空间的个展是厉槟源在上海的首次展览,也是在国内时隔四年之后的最新个展。展览展出了三件他2019年创作的作品,还包括若干件国内尚未露面以及一些早期作品的呈现。
艺术家 厉槟源
艺术家 厉槟源
人工创造的自然物也是自然
《自然史》是厉槟源2019年最新创作的行为雕塑作品,使用了其创作“三岔路口”时留下来的烟火,在填满雕塑泥的金属盒子内点燃。烟火在爆炸之后产生一股力,在雕塑泥中间由爆破冲击形成一个空间。具体炸出来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厉槟源并不去预设。同时展出的还有被炸出的空间翻模成实体雕塑,即这股力量本身。这件作品对于厉槟源而言是一种自然,虽然人为去创造了一个条件,但也仅此而已,在其中并不去控制和处理,它自然生成。用厉槟源的话来讲就是“人工创造的自然物也是自然”。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自然史》尺寸不定  雕塑 铸铜  2019
厉槟源《自然史》尺寸不定  雕塑 铸铜  2019
这件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艺术家创作空间在不断被压缩的现状,一种弹性缺失的状态,在越来越规范的社会机制之下,其实包容度在下降。艺术家在北京创作这件作品时,因为社会条件的不具备最后只得驱车前往天津,随机找到了一处偏僻的废弃房屋才得以实施。而2012年在黑桥创作“三岔路口”的街道及周围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片绿地,那里的一切都瞬间抹除,不可追寻、恍若隔世,成为历史。
这件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艺术家创作空间在不断被压缩的现状,一种弹性缺失的状态,在越来越规范的社会机制之下,其实包容度在下降。艺术家在北京创作这件作品时,因为社会条件的不具备最后只得驱车前往天津,随机找到了一处偏僻的废弃房屋才得以实施。而2012年在黑桥创作“三岔路口”的街道及周围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片绿地,那里的一切都瞬间抹除,不可追寻、恍若隔世,成为历史。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自然史》制作现场
《自然史》制作现场
厉槟源创作于大学三年级的 《无间》 行为影像
厉槟源创作于大学三年级的 《无间》 行为影像

作品《谣言》是一批穿过舌头钉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利箭,控制言语的利箭。《房间》则更蕴含着一股隐秘的力量,在日常的空间内将一种感受推向顶峰,这两件作品均为2019年新作,而分别在台北与北京夜晚写生月亮的作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第一次在大陆展出。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谣言》装置陶瓷、铸铜、羽毛 2019 
厉槟源《谣言》装置陶瓷、铸铜、羽毛 2019 
厉槟源《与夜平行》 2′00″  2012
厉槟源《与夜平行》 2′00″  2012
日常的储存与积累
早期做过的一些常人看来的疯狂行为给厉槟源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同时大众也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眼光,将“胡闹”“搞怪”“疯子”等词汇堆在他身上。即便是现在,网络搜索“厉槟源”,其标签最醒目的仍然是“裸奔哥”这一称呼,哪怕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如果说厉槟源在刚刚毕业的时候,是一位精力旺盛、力量外放的年轻人的话,那么近几年他的力量似乎更在向里收,变得内敛而温厚。厉槟源在北京的住所也搬进了一处居民胡同内,深居简出的两年让他觉得很清静,日常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储存和积累,他借此用身体去感受内部世界和他生存的环境。
厉槟源《房间》行为纪录,单频录像 2′45″ 2019
厉槟源《房间》行为纪录,单频录像 2′45″ 2019
《房间》局部 
《房间》局部 
厉槟源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内向、敏感且感性,远不像他外表那样强悍。他自认为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痴迷于尽全力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就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这种“无意义”的行为对于他却是一种需求,他需要这样一种“虚无”。他站在一个渺小的个体角度,以浪漫主义式的一己之力去对抗某种坚固庞大的事物,艰难的向前走。
厉槟源《死了都要爱》行为与录像  9′32″ 2012 
厉槟源《死了都要爱》行为与录像  9′32″ 2012 
厉槟源 《自由耕种》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22′08″  2014
厉槟源 《自由耕种》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22′08″  2014
了解一个艺术家更重要的或许应该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敏感、脆弱或强硬。艺术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外壳,保护他又表达他。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表达的,艺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出口,或者说理由,在这其中那些吃力不讨好、不被常人理解的行为其实是某种隐秘而具有力量的东西。
厉槟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0×60cm×2 行为影像 布面丙烯 3′00″+3′00″ 2017 台北/北京
厉槟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0×60cm×2 行为影像 布面丙烯 3′00″+3′00″ 2017 台北/北京
厉槟源《三岔路口》 录像 3′28″ 2012
厉槟源《三岔路口》 录像 3′28″ 2012
历史往往就是在一声巨响之后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上次个展是什么时候?
厉槟源(以下简写为厉):上一次是在2015年的798杨画廊,在国内有四年没做个展了。国外今年在荷兰埃因霍温有一个比较大型的个展,比较全面的展示了这几年的创作。
Hi:此次展出了三件新作品吗?
厉:对,《房间》《谣言》还有《自然史》,也有一些不算新作品,但没有在国内展出过。比如2014年在香港创作的《信号》,先后在北京台湾写生月亮的作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第一次在大陆展出。这次的展览结构其实像一个关系展,都是讨论空间、制度还有社会环境的一些作品。在仁庐整个3层楼的展览都由“点火”这个动作所贯穿。
厉槟源 《信号》 行为影像 6′41″  2014
厉槟源 《信号》 行为影像 6′41″  2014
厉槟源《跳远练习》 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 6′17″ 2015
厉槟源《跳远练习》 行为纪录 单频录像 6′17″ 2015
Hi:谈一下《自然史》这个作品吧。
厉:这个作品所使用的炮仗是七八年前做《正义》和《三岔路口》时留下来的,一直想用这些炮再做些创作,于是就有了这个作品。我的想法是在两块雕塑泥之间夹着一个引燃的炮仗,在爆炸之后产生一股力,这股力量在其中冲击和扩张形成一个空间,然后将泥切开,把这一瞬间产生的空间翻制成一个实体雕塑,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雕塑就是爆炸之力本身的模样。炸出来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我不去控制这种形态。它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不经过人为塑造和控制的;我对自然的理解就是,人工创造的自然也是一种自然。历史往往就是在一声巨响之后,所以我称其为“自然史”。
厉槟源 《臭水沟的春》 行为影像 图片 2013
厉槟源 《臭水沟的春》 行为影像 图片 2013
Hi:听说是在天津完成创作的?
厉: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个作品也试探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现在北京缺少弹性和空间来创作这种作品,就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天津是随机的,开始觉得顺义能做,后来观察了一下,不具备这种条件,所谓“壁垒森严”。因为这种爆炸的声响在当下这个环境有些敏感。最后想干脆去天津吧,就找到天津蓟县的郊外一片没人住的破旧房子,非常具备创作这个条件,就在里边做了这一套作品。而我7年前还能在黑桥的马路边随手扔两个雷管。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艺术家现场导览
艺术家现场导览
Hi:在看你作品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行动似乎在想法之前,但也可能是想法跟行动是同时,但行动可能更紧要一点。
厉:因为我在美院接受的是雕塑的训练,就要动手,不做出来,就感觉那个东西它还不成立,必须去实践,去经历一种现实,做一个现实的东西摆在面前它才可靠和成立,包括我从小在家乡的生活和经历的劳作、农耕,这些对我的语言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是一边做一边想。
厉槟源《测试》 7′47″  2015
厉槟源《测试》 7′47″  2015
Hi:所以说你的作品是有些即兴的,触发你立马就会去做?
厉:对,大多数时候是即兴的,所谓的“即兴”也是建立在我平时思维上的训练和平时经验的积累所构成的新的经验,包括敏感度,寻找一些条件来创作。有一些想法条件不具备、实施不了的话,就会先放一放,但心里过不去,总要找一个出口去做出来。
Hi:你的某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
厉:算是吧,我很着迷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或者说全力付出无意义的行为。但其实看似无意义只是没有实际的一个作用,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需要。我需要这种虚无和徒劳,需要用身体的行动来感知这个世界和我生存的环境,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
厉槟源 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正义》100x75cm  摄影, 行为  2011
厉槟源《正义》100x75cm  摄影, 行为  2011
我现在其实挺严肃的
Hi:以这种精神或形式来创作吗?
厉:我觉得这种形式还挺动人的,一个微小生命在那么一个环境下瞎折腾,其实就隐喻了人类的一种境遇,我们一直是在试图改变什么,通过我们倾尽全力去做。
Hi:感觉你的一些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观念作品。
厉:观念是挺重要的一个事物认知,看待事物方式。但不能只有观念,那对我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抽象了,而我们的生活、处境现实、生存环境又很现实和复杂。我不能去忽视这些东西,它跟我联系很紧密,我能切身的感受到它,这些也在我的作品关注范畴之中,我不想被这些东西所控制,所以这些作品也包含我的情感。想象力是通过空间来传达的,而我把身体作为空间的一种形式。
厉槟源《被闪电击中的男孩》 27.5x14.5x44.5cm 雕塑
厉槟源《被闪电击中的男孩》 27.5x14.5x44.5cm 雕塑
厉槟源 《桥梁》 4′15″ 行为 2018
厉槟源 《桥梁》 4′15″ 行为 2018
Hi:平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厉:就我现在这个样,普通,甚至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一个人。平时都是不爱出门,自己待在家,一种闲散的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你好像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种浪费对我来说是一种必要,是一种积累。
我发现我现在其实挺严肃的。几年前可能有一些事让别人误会成我是一个喜欢玩、热闹的人,可能那时候年轻吧,喜欢东转西转。
Hi:那些误解会对你有困扰吗?
厉:也没什么困扰,毕竟他们的想象力有限,看看热闹就散了吧。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