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 质疑当下的画廊模式

作者:王丹艺 2014年2月14日 专题话题
许宇 质疑当下的画廊模式
Leo Xu Projects成立至今,一直以其“叛逆”的性子著称,成为画廊圈中的先锋派。它在质疑当下的画廊模式时,以自己对艺术市场的判断,摸寻出适合自己的成长路线。当画廊空间成为主要的展示殿堂时,它将艺术推广至大众往来的寻常之地;当实物成为艺术表现的普遍形式时,它将艺术推入大众传播的虚拟空间。

Hi=Hi艺术 许=许宇

寻找新的可能 

Hi:开设画廊的初衷是什么?
许:其实我特别希望为我所欣赏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并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为其打造职业生涯。而另外一个背景是,在美国画廊工作很长时间以后让我意识到中国有另外一群年轻艺术家,他们作品中带有非常震撼的新力量,新可能性。尤其是生于1975年与8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以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其日常生活内探寻出了一些新的兴趣点和观察点。因此我认为不能错过这些年轻人以及他们所引发的新的可能性。

Hi:你的画廊以Projects命名,其中用意何在?
许:我的画廊以Project代替Gallery,是因为我一直很质疑当下的画廊模式。今天国内画廊模式多依样画葫芦且陈词滥调。他们多以策展为驱动力而成为一个实验的学术平台,或联合做局打造一个商业平台。就我而言,这些模式在今天都并不具有代表性并对我当下的工作没有参照性。凭借曾在美术馆与美国画廊的工作经验,新的艺术浪潮与可能性成为我经营画廊的推动力。策展、学术、抬价、买卖并不是我当下的兴趣点,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以画廊这个机构在大众媒体膨胀的时代聚集不同的力量传播艺术,而不仅仅通过展览和图录等单一形式令大众感知艺术。为此用涵盖面更为广泛的项目作为画廊名称,既能够包含空间内的展览之意,也涉及到了公共空间的展出计划,甚至还有虚拟环境的视觉表现。例如我们有时做的展览是完全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里的应用程序,而这些并无法在三维空间内展示。我们的工作其实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的画廊的模式。
 程然:沃特维尔茨·霍 开幕式 ​2012
 程然:沃特维尔茨·霍 开幕式 ​2012
Hi:画廊的工作一个团队如何选择的?
许:其实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并一直在小空间内展开工作。期间也有一些按项目发展起来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志愿者、义工、实习生等松散的团队加入我们。我们希望,加入我们画廊年轻人或学生,选择这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同这种工作方式,认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并有富有活力与热情,以这个时代的精神出发打破传统等级的流程。我们的团队像我们的项目一样以不同的视角驱动着。

Hi:你为什么会选择在上海开设画廊?
许:上海的历史背景令它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文化的聚集地。从上个世纪以来,上海一直是多元文化混合的地方。它虽然不是一个艺术家生产地,但却是文化消费的中心。所以上海当地的人群长久以来会对文化有着诉求。并且在过去的十五,二十年里面,很多艺术家在这做了许多有趣的展览,都符合了本地人群对新的展览模式与艺术风格的需要,对国外艺术动向的求知,甚至符合了消费的欲望。从画廊来说,上海虽然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画廊,如香格纳画廊;也有国外顶尖的画廊,如科恩画廊。但是它还是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其他媒介的发展,另一种艺术风格的推动,以及其他年轻艺术家的推广。而我认为北京的画廊行业过于饱和。
在上海长大与居住,并且在此工作的经历令我跟上海本地文化艺术的圈子更紧密一点,进而优化这些资源以发出更大的能量。当然香港也是一个文化消费的阵地。但它所代表的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粤语文化,对我来说会有隔膜,而相对陌生一些。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上海。

Hi:你主要关注哪类艺术家?
许:我关注的艺术家对今天各种媒介本质和媒介代表的美学发展方面较为敏感。他们通过创作来洞察其工作的美学在自身时代内的可塑性,思考绘画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下扮演的角色。以个体感受回应时下的新文化,而不是说单纯的显现那些表露在外的社会问题。因为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天城市化的进程是如何改变我们艺术家对生存环境的认知。
陈维:More 开幕式 2012
陈维:More 开幕式 2012
不因他人改变自己

Hi:画廊的展览是偏向实验性的?
许:画廊做很多层面的实验并不是说以实验项目为主。我们做很多的项目,不管是画廊内还是画廊之外的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展览,不管是二维平面的出版物,还是网络世界的艺术项目,甚至只是单纯的对话、演讲和访谈类的项目,都跟大众进行了对话,并令他们参与其中。而且项目也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些形式,我们铺开了很广阔的社会认知度。当认知度达到一个程度,便会滋养更多的人会我们艺术家的理解。这其实都是长期发展的,但是我认为这是更良性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画廊创立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因为画廊的使命在创造技术,在扶持或者维护捍卫的艺术的原创性,艺术的尊严。

Hi:画廊承建之初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许:当然有很多的困难,因为在艺术市场的个大环境内,画廊成为大空间的代名词,成为宏伟作品的集装箱,成为精美画册的出版商。而这与我们的画廊运作相悖,致使受到多方面的非议与质疑。而且项目的筹备上也有别于那些高资金、高速度的展览模式。我们的画廊在很多运营模式上面更像一个公司,更像一个企业,动用我们所有的脑力,财力,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个项目。而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们画廊可能跟本土和传统的画廊认知有很大的分歧,所以很多人可能我们画廊有很大的误读,这些误读可能造成我们的画廊工作上的举步维艰,甚至遭受很多的疑云、谬论。我们画廊并不能满足任何的传统的对画廊遐想。

Hi:今年你的计划是什么?
许:今年的计划是巩固画廊现有的艺术家,令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被别人看到。2014年也会和美术馆机构进行更多的项目合作。因为这是艺术家职业方向最重要的节点。除此以外,我们希望今年能够做一些不一样的选择,找到更多有意志力的、有愿望的、决绝的、表达自我的,然后追求艺术的原创性和独立性的年轻人。我们的工作是给这些人更大的工作的平台,通过这些工作令我们周围的一些朋友,一些群体知道我们对所谓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立场与姿态。
莱安德罗·埃利希:上海计划 Photo:JJYPHOTO 
莱安德罗·埃利希:上海计划 Photo:JJYPHOTO 

相关空间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