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涛 风吹帷帐鼓起时

作者:党楚欣编辑:杨金娟 2019年4月3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郝建涛 摄影:刘勇
艺术家郝建涛 摄影:刘勇
继“濊濊发发”(huò huò bō bō)之后,郝建涛新个展“弸彋”(péng hóng) 再次以生僻字为名。这个造成朋友圈大型识字现场的名字,是郝建涛和夫人潘潘一起从五十多个备选名字中选定的。如果说“濊濊发发”是听觉的图像的话,那“弸彋”则是关于视觉的意象。
郝建涛工作室
郝建涛工作室
▶ “细节控”的执着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必须“格外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在观看郝建涛的作品时,时常会有这种体会。乍看之下,画面整体温润柔和,随风而起的纱帐,像是被偶然裹挟,又轻轻落于枝杈,流畅而又自然。但在更多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郝建涛为之付出的心力——纱帐上精细轻薄的纹路、有意存留下来的修改痕迹。饱和度极高的颜色以及和谐稳定的构图,这让画面初看更具冲击力,丰富完整,让观众的视线在画面反复流连。
郝建涛 风吹帷帐鼓起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对细节的执念是郝建涛关注的重点,即便这是只有在近观原作时才可以显现的精彩,他也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对造型反复修改,甚至从创作方式上就进行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处理。他自己亲自绷画框,做画底,研磨颜料,进行调和,只为达到理想的状态,这是构成画面整体的全部,也是观众将从画面中感受到的一切根源。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5》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5》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2》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2》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5》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5》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 喝茶、读书、写字皆是养分
这是郝建涛艺术生活的呈现,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结果。郝建涛坦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几次醍醐灌顶的猛醒。先是在素描纸上摸索出“球形“,后是在临摹《明皇幸蜀图》中领悟绘画与心力。从痴迷于对准确形体和物体质感的描绘,觉得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到在中国画系的教室里,画出老师口中多年难遇的优秀作品。郝建涛终在对自我的审视中,在一笔一划的潜心描摹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通达的创作体验。并由此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痴迷饮茶,阅读诗词,走访石刻古迹,皆是序章。这些终究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而之后研究生在油画系的学习,则使他将东方绘画的线条、覆色、皴法,以及从东方美学中反复沉淀而来的审美经验,和西方现代性的元素进行转化和吸收,构成了郝建涛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审美趣味。
郝建涛摹《明皇幸蜀图》
郝建涛摹《明皇幸蜀图》
马远《水图卷》局部  宋 
马远《水图卷》局部  宋 
人间难得是长情。在这个时常见到艺术家频繁更替系列的时代,郝建涛似乎一直在自己的几个主要系列中反复深挖。他更愿意选择孤立一点,以一种闲散式的回归,在自身熟悉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形式和媒介,抛开一切外在的因素更加自如流畅地表达他在一段时间中的个人状态和思考。当然,在这场全新的展览中,我们既能看到延续不断的创作脉络,又能感受到艺术家正身处于一个“投入更多心力”全新阶段。
郝建涛 《混沄之往》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D.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充满心力的新阶段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新展览以“弸彋”为名,是出自《汉书》的,之前几次展览的名称,像“濊濊发发”、“混沄之往”,其实都是出自古文献的。展览的名字一般怎么去进行选择呢?
郝建涛(以下简写为郝):这个名字我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有几十个备选,最后觉得“弸彋”最适合,最能体现画的意象,简练,宽广。“弸彋”是闭口音,读起来比较上口,显得浑厚雄壮。这几次展览的名字我都比较用心,“祥瑞之外”比较好记,大家觉得更有意思的是“濊濊发发”,读起来像“岁岁发发”,但是意思反差很大,挺有趣的。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3》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3》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6》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6》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咱们这次“弸彋”是风吹纱帐鼓起的样子,好象有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
郝:对,有的。
何充 《摹卢媚娘像》北宋
何充 《摹卢媚娘像》北宋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7》 130×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7》 130×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所以是这次展览对你来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吗?
郝:我觉得这两年的工作状态和以前大不一样,和以前相比现在更专注,更加投入。我想原因有两个:第一,前些年的工作中心应该更多的在学习上,比如提升技法和对画面的掌控力。工作方法的调整,现在坚持画草图,草图尽量成系列,画起来就顺了很多。现在想一想,以前那种“用功”给了自己很多借口。比如说以前我把看书、写字、喝茶都算到画画里面去了。
郝建涛 《混沄之往》 30×85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 《混沄之往》 30×85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郝建涛《混沄之往》  100×100cm×3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混沄之往》  100×100cm×3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9》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9》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创作时间多了一倍,读书写字的时间变少了?
郝: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喝茶,一周有两三天都在干这个事,现在喝茶的时间基本上用来画画了。以前,我上午去磨磨蹭蹭到下午才能开始。先看会书,写两页字,喝一道茶,酝酿好了才能开始。这两年我到工作室就可以开始,这是一种提高。前些年每年只画四五张画,也觉得投入蛮多的,但现在总结一下,我觉得以前可能是投入时间多,但是投入的心力没有现在这么足。
工作中的郝建涛 摄影:小明
工作中的郝建涛 摄影:小明
▶ 想说的太多,或者没什么想说
Hi:阅读,包括还有一些你自己的收藏,在你的创作当中有起到什么样一个作用?会给灵感吗?
郝:是一种综合的养分吧,是这么多综合因素综合到一起,最后才有现在的这个面貌。一张画中间会修改很多遍,因为我一直很明确,我不是很清楚我想要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要什么。
郝建涛 《生长No.13》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生长No.13》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生长No.14》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生长No.14》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看到你的自述里面,你提到诗和词的区别,词的朦胧感你是很喜欢的。像这种言语之间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郝:我喜欢背词,小时候记性好喜欢背东西,但是并没有往深处想,后来读了一些词评方面的书挺受启发的。印象中诗词不分家,其实诗和词的指向、意味、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诗言志,直接积极。词则有对于人生的表达更综合婉转具体,如黄山谷可以以“空中语”为借口来只为抒怀不为表达。苏东坡把以他的家国忧患,人生沉浮,隐藏在词里面。我觉得画也是这样,需要婉转低徊,它需要观看通道,需要隐藏。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9》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9》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0》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0》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这次展览的作品当中,有看到纱帐的形象,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有什么象征的意义呢?
郝:纱有两个特性,第一,纱是人为的产物,带有一些文化属性,在古代绘画里面被大量用到,比如最为衣服,幄帐,代表了某一个阶级,甚至做过货币。第二它的形态特别,柔软透明,随物附型,适合毛笔的线性造型,适合韵律感的表达。纱附在树石山水上的时候,画面显得得朦胧,神秘,多了玩味的味道。这个和词的思路比较吻合。我更希望有更多的解读,不想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2》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2》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8》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8》  D.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虽然纱帐是一个很传统的题材或表现方式,但是又有一些当代的形式或者东西方融合的意味?
郝:我喜欢传统艺术,同时也对西方的建筑、绘画、设计感兴趣。自五四引进“德赛”以来,生活方式、环境已经有极大的变化,东西方的文化已经交融在一起,这样的环境创造可能性是蛮多的。可以非常现代,但是它又有很多自身文化的体现,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审美上。以传统的题材基础可以创造出很多有现代感的作品。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2》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2》 D.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4》 150×2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4》 150×2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你通常选用的色彩都很有古意,这个是有意想追寻的一种画面效果吗?
郝:是这样的,颜色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重点。我本科是中国画系的,当时主修的是青绿山水。我以前临摹过一张《明皇幸蜀图》,很小的一幅画,但是我整整画了半年,那是我对国画有理解的一个开始。比如说气韵、空间方式,视点的运行等。我通过临摹,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国画的绘制方式。因为国画的颜色不多,讲求颜色的象征性,对材质要求高,多是由贵重矿石磨制而成,所以历经千年依然璀璨亮丽。到了近代,多是化工合成的颜料,颜色种类更加丰富,但是它的表现力度差了很多。很多传统重彩作品的表现力很强,如赵昌的《岁朝图轴》。单色原矿色粉多层罩染,最后达到薄而厚,单纯浓郁的效果,我喜欢这种力度。我用颜色的方式就是选用有明确指向性的色彩,比如朱砂,三青、三绿等,单色层层罩染,期望达到醇厚古艳的效果。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8》 100×9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18》 100×9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4》  80×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4》  80×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 艺术也可以只关于生活
Hi:你还有一个系列叫“托体同山”,也是来自很传统的诗词,又有一些文本上的意义。
郝:我借了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山阿”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大山,一个有山陵、陵墓的意思,我想的表述里面没有陵墓的意思,所以就去掉了“阿”字,改成“托体同山”。中国人轮回的方式不就是生时生活在林泉下,死后化作坡脚泥吗?在中国的哲学里面人和宇宙的从属关系是很明确的,是毫无争议的,我们很自然的就和自然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然后在自然里面生活下去其实就可以了。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4》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4》  1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1》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31》  D.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Hi:还有“祥瑞之外”这个系列,也是表现了一种瑞应文化。
郝:“祥瑞之外”和“托体同山”是一个体系的。瑞应是我们经常会面临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幽默,有时候要反抗,要针砭时弊,我们有时候也会正视我们自身的脆弱,有时候会暗暗的祈求上天的眷顾等等。“祥瑞之外”关注的就是人的脆弱。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2》   2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郝建涛 《祥瑞之外No.12》   260×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Hi:人的无力感。
郝:对。在当代艺术里面,好像没有这个语境。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的语境下发生的,是以革命、反抗、破坏等等更激进的方式展开的。在我这里我觉得当代艺术可以和生活,和人的心性有关系。“祥瑞之外”提示我们祈求祥瑞、展示我们的脆弱是符合心性的!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1》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1》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0》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郝建涛 《托体同山No.20》 D.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