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艺博会不可不知的小秘密

对于艺博会到底是应该面向精准的客户还是大众的话题,一直都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对于参展商来说,自然是越多的专业藏家到场,实现更多的线下交易才是主要目的;
但是对于主办方来说,越多的观众入场,势必会吸引更多潜在的赞助商入驻;当然,也有人说这两者并非鱼与熊掌的关系,两头都得抓。但是,真正能够做的像巴塞尔一样成功,将专业藏家与普通大众服务到位的艺博会,屈指可数……
面对不同定位的艺博会,参展商的准入标准、参展费用以及期望值也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作为博览会的主办方又将如何在市场累积的过程中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画廊入驻呢?在这一点上,东京艺博会显然更加的务实。从刚过去的成绩来看,东京艺博会在4天之内收入超过15亿日元(742万人民币),但是其中65%来自于古代与近代作品。从这点上来看,东京艺博会的消费群体显然更倾向于大众消费。为期不到一周的高密集式的艺术博览会,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参展商对于艺术市场的判断力。很多时候,它也是对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直接反映。例如在采访本届艺术深圳执行总监李景云时,她表示:“随着深圳房地产价格的飙升,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也将加大。”
正如鲁迅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一道理,艺博会这条路正是提供给一座城市中的人群更多精神性消费的可能。在今天看来,国内的艺博会也许并不完善,但是谁知道再过个40年,又会是哪番景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