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和 告别“符号”

采访:滕昆 2014年1月6日 专题人物
刘庆和 2009年在环铁工作室
刘庆和 2009年在环铁工作室
12月21日,蜂巢艺术中心2013年的收官展,刘庆和个展“向阳花”开幕。展厅内的刘庆和站在自己瀑布般落下的《新发地》系列作品前,忙碌着与前来的友人、同事、学生合影。时隔三年,刘庆和在北京的又一次个展呈现了自己近年来的创作新貌。刘庆和说,诚如策展人夏季风在展览前言中写到的,他的最近,在试图带着他的观众们一起,对自己的过去,完成一次“回访”。
刘庆和 《2013-夏》 纸本水墨 300×150cm 2013
刘庆和 《2013-夏》 纸本水墨 300×150cm 2013
“符号”的力量已经力不从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向当时的中国人呈现一种不一样的“水墨”作品的刘庆和,是最早进行水墨实验的艺术家之一。从《隔岸》到《向阳花》,刘庆和的画面中少了“传统”,多了“摩登”。那些还能依稀看到古典书袋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新作中几乎绝迹,而时髦女郎则愈发成为画面的重点。

而这个女郎并不是“符号”。刘庆和说,时至今日,单一的“符号”已经无法表达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他笔下的女郎,那些着装甚少,面目呆滞茫然的女郎,并不是一种试图刻下“刘庆和”烙印的符号,而是一种带有时代关怀的出口。从《娃哈哈》里带有自己童年形象的无忧无虑的时代,到《向阳花》里充满暗示的在阳光下萎缩变质的女孩,再到《新发地》里那些都可以找到原型的都市女郎,用一条属于刘庆和的线索,串起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成长观察与反思。
在这样的线索中,刘庆和带着观众进行着对自己的“回访”。他面对过去的自己,他面对现在的社会。天真和童趣在时光流逝中步入不可捉摸的“成长”。总有一些无法预知的瞬间改变着成长的轨迹,而在刘庆和留下的大片空白中,所有的可能性都被隐没,又在浮现。
刘庆和 《新发地》组合 2013 纸本设色水墨 750×100cm×15 现场图
刘庆和 《新发地》组合 2013 纸本设色水墨 750×100cm×15 现场图
沉重的“伪情色”

那些裸露的女郎,那些“虚伪”的情色,在刘庆和的笔下氤氲着沉重的气息。如果说刘庆和之前的作品中典型的笔法特征是他的符号,那么现在这种符号被放大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童年的欢笑与刺痛的成长经验都被一种巨大的伤感所吞噬,在那些背景被极度简化的画面中,观众能感受到城市化的视觉压力、事出突然的情感压力或背叛道德的情感压力。
刘庆和说,现在的自己在努力完成各种各样的减法,在努力回归最淳朴的笔法。他说自己越来越关注自我,越来越希望表达自己的感觉。而我们看到,在他的新作品中,“我”被置于一个不可能回去的童年,或者是一幅生活百态图的对面,这个“我”在回忆过去,在皱着眉头打量现在。不可否认,刘庆和的画面中那些穿着暴露的女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色情”,而这种“色情”,却总在传递着对成长或时代思考的沉重。
刘庆和 《朵朵》 纸本水墨设色 100×545cm 2013
刘庆和 《朵朵》 纸本水墨设色 100×545cm 2013
Hi艺术=Hi 刘庆和=刘

从“向前赶”到“往回走”

Hi:这次“向阳花”展览的作品全是新作吗?是分系列创作的吗?
刘:大部分是近期创作的。说到系列,其实题目都是后来起的,我不太习惯主题先行,只是创作的面貌和预想的感受大体上一致就可以了。比如这次展览中的《娃哈哈》、《向阳花》和《新发地》等作品。比较早的思路是想呈现那种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的“时代”,为什么说是时代,就是因为意味着已经过去。具体到形象上就是一群戴着军帽、系着红领巾的好少年们。那是我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画面,看似我们是被关注的一代,实际上又是被忽略的一代。思想是集体的,留下的是时代的痕迹。然后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后,朵朵向阳花已经出落到各自不同的成长路上,职业和当年的阳光哺育没什么关系了。

Hi:那么这个展览,对您来说是一个阶段性总结还是回顾性的?
刘:要说“回顾”也就是像夏季风写到的是一次“回访”。嘿嘿,我这个年纪懒得想象将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反是回望倒显得自然。“回访”会有很多的感触,会在年代久远的痕迹上又有了新的体味,回访才有了现实意义。其实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很多东西会一闪而过,就像口渴了,倒杯水放在桌上,有时意念上会觉得已经喝了,但这只是意念,没有真正喝下去。慢下来,静下来,才有可能细腻地察觉,原来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赶奔着才能追求到手。过去不屑的东西今天看还很有价值。所以我最近整体性的创作方向是在强调个人的感受,无论是“回访”, 还是此时此刻,我想这些个人感受力强的东西,比所谓的“符号”更重要。  
 
Hi:就是说从“往前赶”到开始“往回走”?
刘:是吧。我甚至一度对写生又开始迷恋,在面对要表现的对象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胜过许多外在的符号化的东西。说起“学院派”,就容易联想到传统意义上的写生,写生早就被判定为与当代无关了。其实,问题不是在于写生的方式,而是写生在学院的教学体系里,仅仅被视作造型的训练和技巧训练,而不是与情感相关的创造活动,这是写生被当作学院教学保守而诟病的理由。再有一个就是努力去表达自己之前没有体察到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想要给自己再添一个标签或符号。也许符号和标签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个情结,因为他可以一眼被外人视为中国的,比如“唐人街艺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真正的文化还是在其本土发生,希望被人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这个思路很可笑。 
刘庆和 《龙班》 纸本水墨 90×600cm 2013
刘庆和 《龙班》 纸本水墨 90×600cm 2013
练习“生涩”

Hi:现在在绘画中最关注的是什么?
刘:我现在喜欢让自己的感觉更生涩一些,惧怕技术方面过于熟练。可能这种想法不可思议,所谓熟能生巧是我们极力想把握技术的时期,绘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总让我有不同的理解,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强调个人的感受,看起来这只是个简单的道理,但实际上并非都能把握的。当技术不成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可能出现了问题。 

Hi:但是这种生涩看上去很有生气?
刘:我喜欢画彼此有所了解的人,不喜欢画像学校教学上摆的模特。一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学生都在顺着范画的思路去重复着写生,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多少年了始终如一地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不去想为什么这么做或非要这么做。我知道自己的感染力有限,也生怕自己也会沦为说教。 

Hi: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创作跟以前不一样的“水墨”作品,传统对你有什么影响?
刘:传统在我看来是一种“路过”——也就是必经之路。但我们必须要向前走的。我们从那里走过,传统文化的情怀在一生中都难以割舍。但是今天被认为的所谓水墨传统,实际上仅被局限于“笔墨”上,这与一些有话语权的人的倡导有关,我个人觉得是局限了水墨艺术当中的直觉的东西。说到此,自然会联想到近一时期的水墨热话题。我对所谓水墨热有些警觉,不太认同“热”这个词。身为一个一直以来坚持水墨方式实践的人,冷或热是无所谓的。 
刘庆和 《娃哈哈》 纸本水墨设色 280×500cm 2013
刘庆和 《娃哈哈》 纸本水墨设色 280×500cm 2013
Hi:你怎么看待作品中那些青春的女性角色?
刘:表达一种青春的东西,应该是性情而不是色情。在画面里难免会带有些沉重,我要表达的是以当代的外表,借以天真自然和勃发的精神来暗指一些对规则的反叛和崇尚真诚自然的心态。人性是最强大的,不想说教和图解,想感怀的东西多些,当然喜欢这种隐喻的表达会和我自身的性格有关。想说的是,画面形成了什么有时与设计无关,内心的情结会因为画面的表述而逐渐放大这种感觉,于是心里也这样认为了。成为什么都是注定了的。真正想说的东西不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的就应该完全是平静的。 

Hi:西方对您的影响大吗?西方的这种艺术,是思潮影响大还是艺术影响大?
刘: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我读书的阶段正好是西方思潮涌入的年代。当年还有课余班在学哲学、辩论。80年代初期的学生们理想比现在的学生们要强烈多了。现在我觉得更多的考虑个人生命,跟成长有关的事情。从事水墨画实践会自然对怎样看待西方思潮有更多敏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论争,关于坚持传统还是面向西方等等也都没能真正讲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但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个人情怀方面,我就觉得充满了自信和话语权,谁也无法剥夺。这是我多年来始终坚持自我主张,最让我踏实牢靠的地方。 
刘庆和 《绿岛》纸本水墨 280×500cm 2013
刘庆和 《绿岛》纸本水墨 280×500cm 2013
向上的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Hi:你要表达的是一种沉重背后的向上精神吗?
刘:想表达向上,但是向上对我们来说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很多时候我们所遭遇的都不是你预想得到的。当你完全顺从的时候发现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东西,甚至你所理解的很多被人灌输的内容竟然不是说教的人的本意的时候,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会让你径直从另外的角度想你要做的事。还好,我们能有自己能掌控圈划的领地,那就是对个人感受的尊重。
 
Hi:这是一种反向的吗?
刘:这可能跟我过去的经历有关,是有逆反心理的。这种强烈的逆反一直没有被好好整理,在创作的时候这种心态被放大了,影响到心情,这样的心情再放大又会影响到绘画,就是这样一个快速放大的过程。这种要表达的情绪,在我心里变得比符号、主张都要强大和重要,对于我,我认为是好的状态,因为,我觉得那些符号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并不是目的。而我心里慢慢形成的东西离着最初的朴素直觉不是很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