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铨 艺术家不做哲学家

作者:高勇 2014年11月9日 专题人物
梁铨在作品前
梁铨在作品前
城市野外的凉亭

当你在城里盖一所房子之前,先在野外用你的想象盖一座凉亭。因为你黄昏时有家可归,而你那更迷茫、更独寂的漂泊的灵魂,也有个归宿。如果梁铨读到了纪伯伦说的这段话,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1978年,梁铨留学美国旧金山,并于1982年回国,后就任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素描。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中国艺术家身上都能找到相似的痕迹。然而,求学的轨迹并不能等同于艺术发生的线路。留学前,梁铨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接受的是方兴未艾的苏派美术教育,情景可以想象。与82年毕业的创作作品相比,后者可能让很多人“大为失望”,之余,又惊喜万分。“梁铨的毕业创作作品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西方样式来创作,正如题目‘向传统致敬’传达的非凡意义一样,而是返回到中国的传统中寻找营养”。在此,与其说是返回到中国的传统中“寻找营养”,倒不如说是“灵魂”与“归宿”的“合二为一”。
“绘事后素:梁铨·金石”
“绘事后素:梁铨·金石”
“裂口”的复原

由此可见,留学所作出与“故土”的离弃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一”分“二”的分裂,并留下有待愈合的“裂口”。但这种“裂口”并不体现在对故土/传统的痛觉上,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努力复原的“漂泊”,直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使得这种“复原”的可能性得以实施。这就是《向传统致敬》的创作。这件毕业作品选取了晚明画家陈洪绶《水浒叶子》中的复制残片,和其他染色的纸张一起以版画技法中的“博拼贴”方式,组合成一个类似山水兴致的透视空间。“拼贴”、“压制”等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创口贴”,但却是表达某种诉求的手段,在不跟随传统笔墨技法的创作思路之外,寻找试图弥合“创伤”的途径。

梁铨的一段话道出了原由,“如果我从小接受毛笔字的训练,又饱读诗书,肯定会走上古典绘画创作的道路。……基本功欠缺是一种遗憾,但是我的感情与古人是相通的”。这里,遗憾/裂口、灵魂/漂泊、归宿/传统似乎预示着,他的作品与精神——或者说是“城市”与“凉亭”之间,永远被一道斜杠划分。从梁铨早期“写实主义”到后来的“重彩时期”,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拼贴”系列以及“茶点”系列作品,但可以发现,“斜杠”的权威性正逐渐消减,夏季风先生继而称之为“空寂时期”。
“茶点”系列1
“茶点”系列1
“茶点”系列2
“茶点”系列2
“茶点”系列3
“茶点”系列3
绘画体验的回归

或许,一个人的意义并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及成就的东西。从早年学习素描,创作油画,到后来借助西方的抽象主义的“拼贴画”重释中国画,可以说,梁铨找到了艺术述说的对象,或者说,他通过拓、拼贴、宣纸、水、墨等能指结构意指对中国画本身的认识。这里,没有传统的绘画痕迹,但我们却很难拒绝它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耳目一新的认识和表达。

而这次集中展示的“茶点”系列作品,则让我们看到了梁铨的创作对传统笔墨回归的迹象,这种“回归”无疑预示着艺术家将目光从“中国画”转向了自身的精神诉求。梁铨说,艺术家画画,画得有趣就够了。这里带有绘画工具性的表述,不仅说明了艺术家对“有趣”作为欣赏作品和评判艺术家的标杆的建立,也暗示了他“重拾画笔”的欲望。或许出于无意识的表达,但对于梁铨来说,如果他之前所在意的是“基本功匮乏”而阻碍其走向“古典绘画创作”的“遗憾”,那么,对于“茶点”的“有趣”发现,则去除了他对中国画的“古典”看法的误解,通过“茶”重新构建了绘画对中国画、中国美学的审美机制。

其中,作品《茶点与一点点咖啡》尤为典型。四条屏形式,画面布满了或茶点或咖啡点,每个点又各成形态,显然不同于波洛克行动带来的众多偶然性,梁铨通过“近观其质”,反复修正,反复点染,使晕点具有如生命混沌的初状。自此,我们可以说,梁铨在“灵魂”“漂泊”之后,似乎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生命自我观照的镜像。这或许会是一次短暂的“停留”,待它再次启程,我们希望看到更具有生命价值的绽放。
《茶和一点点咖啡》
《茶和一点点咖啡》
《茶和一点点咖啡》局部
《茶和一点点咖啡》局部
Hi艺术=Hi  梁铨=梁

Hi:你对一些中国古代的绘画非常着迷,如倪云林的作品,它们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梁:我很喜欢传统的画,特别是画中虚无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沉冥,有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觉。

Hi:创作中,你也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梁:对,所以它们(古代绘画)的趣味就在我的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Hi:你曾经留学美国,这一段经历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梁:对于画面,要经常想一些“法子”,让画面变得有趣。画画的人不是哲学家,而是要变成有趣的人,就好了。很多艺术家想把自己变成哲学家,有点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其实,画画的人,把画画得有趣就足够了。

Hi:还是在蜂巢,明年将举办一次你个人的回顾展,能不能谈一下这个展览?
梁:也不是什么“回顾”,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我这一路走过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始终坚持一个趣味:中国的传统、趣味与西方的精神怎么样结合起来,这一条线没有变。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