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节泓 一直没有离开过艺术创作的策展人

作者:王丹艺 2014年10月19日 专题人物
执着于策展前期研究工作的姜节泓对艺术家作品的新鲜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他看来,若不是量身定做,那么作品与主题之间的契合度便无法达到百分之百。他说,展览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展开对话的平台,交流,十分必要。
姜节泓 一直没有离开过艺术创作的策展人
想做艺术家的策展人

被贴上策展人标签之前,姜节泓的兴趣点在画画上。虽然高考之时顺着家人的意愿考入了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可一心想要亲近艺术的他执意要换。“我很清楚,其它的东西我没有兴趣做。”但随着技巧、思维越发娴熟、缜密,完成一张画的功夫似乎不能完全消化脑内的各种点子。“作为艺术家,要去实现各种想法是很有限的。”他说道,“并且我也着迷于各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随后便自然开始做策划了。”2005年,姜节泓在香港1 A Space策划了“集体空间:中国当代艺术展”。
豪华朗机工,《日光浴》,装置,曼彻斯特工业科学博物馆户外(世界上第一个火车站),2014
豪华朗机工,《日光浴》,装置,曼彻斯特工业科学博物馆户外(世界上第一个火车站),2014
离开本土语境,以实力说事

对展览前期的研究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姜节泓做的展览如数家珍。做完“集体空间:中国当代艺术展”之后,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继续深入探讨,于2007年策划了“集体形象”。2008年,还是一个Young man的姜节泓带着自己的策划方案《革命再继续》,特地找到了皇家艺术院馆长、当年YBA的策展人Norman Rosenthal。或许是中国人的身份、或许资历尚浅,对方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我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十分钟行不行?”“五分钟。”即便时间谈妥,但对方依旧不削一顾,不愿浪费多余的精力观看演示文稿。然而姜节泓并没有因为身份悬殊而有所妥协“我可以五分钟,但是你必须看。”他用自己的实力淡化了老姜的辣味。“我的文件打开之后,他看了一个半小时。”他对当时的坚持,记忆犹新。无独有偶,对方与萨奇是老朋友,而萨奇正在筹备一场《革命在继续》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顺势,姜节泓为这场展览,撰写了一篇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故事。面对国际藏家,“我不会因为他所要展出的藏品而改变我所了解的——革命在继续——的故事。”
王郁洋,《呼吸之书》,装置,约翰瑞兰图书馆,2014
王郁洋,《呼吸之书》,装置,约翰瑞兰图书馆,2014
在西方,中国当代艺术规模很重要

今年,姜节泓参与了曼城亚洲三年展其中一个主题展“天下无事”的策划。展览于2008年由曼城城市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有别于以前只有两三个中国艺术家参与的情况,今年参与其中的中国艺术家数量多达30多位,完全盖过亚洲其它地区的艺术家声音。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比重,姜节泓开玩笑地说:“因为我来了。”据报道,该展览已成为英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盛事,曼城亚洲艺术三年展的主题“纷争与怜悯”已被“天下无事”和谐了。他说,对于英国观众,中国当代艺术是少数民族的、被边缘化的东西。“如果你在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那还能激起一点浪花,不然一下子便会被其它的声音所覆盖。”他强调,在西方,中国当代艺术的规模挺重要。然而一味求大并不是可取的法子。姜节泓认为,策展人需要对展览品质负责。除了展览规模,他感觉到无论是大陆、台北还是香港的艺术家,他们甚少打出中国牌,这使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语境中显得更加自信。
杨嘉辉,《静音状态》,行为表演,约翰瑞兰图书馆,2014
杨嘉辉,《静音状态》,行为表演,约翰瑞兰图书馆,2014
介入艺术家的创作

姜节泓对展览前期的研究工作十分执着。“策划展览不同于组织展览。没有经过一个很严谨的展览策划训练,虽然可以做展览,但是所做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工作。”为了“天下无事”,姜节泓于2013年9月开始,选取艺术家、建立工作坊。除此之外,他也要求艺术家构思新作。“如果一个展览没有新的作品,那只是不同部分凑在一起而已,无法对展览主题做出充分的回应。”基于展览,他会邀请艺术家递交方案,然后与他探讨。他认为一好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不是艺术家的,也不是策展人的,而是共同的。“与艺术家交流,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必然有所影响。”然而,这样不就左右了艺术家的创作?而策展人的作用变得太过强势?姜节泓说,“他也左右了我的展览策划。”这种左右,在他看来是一个很积极的互动状态。互动的过程,令作品彼此成为一体,使作品与展览之间融会贯通。 

不再接触创作,姜节泓表示并没有想念过往的状态,因为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以前是为我自己的作品构思一两个方案,而现在我会与艺术家交流、探讨几十个方案。”在相互介入的过程中,姜节泓打造的作品,不单是最后的展览呈现,还包含了前期的准备与作品的制作过程。或许后续的一系列深入探讨,是其进一步深化自己作品的一个过程。
原弓工作室,《动荡》,行为表演,曼彻斯特大教堂,2014
原弓工作室,《动荡》,行为表演,曼彻斯特大教堂,2014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