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之路,如何走得别具一格?
20年前,杨小彦主持了一场名为“卡通一代第一回艺术展”,参展人员以一批仅从“卡通”概念出发、却没有真正“卡通”文化背景的50后艺术家为主。展览收获了掌声和鲜花,也得到了批评与负面的回执。
10年前,一批以70、80后为主的“卡通”艺术家走上舞台,陈可、高瑀、熊宇、温凌、烟囱……他们是真正拥有“卡通”背景的一群人,是真正的“卡通一代”。
如今,“卡通”风格的风靡似乎已成往事,或许是因为流行文化的影响,人们现在将这类作品用了一个时髦却片面的词汇:小清新。某些卡通的唯美、轻松、可爱在多数人眼里,和小清新画了等号。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双向误读。
曾几何时,不少批评家、策展人甚至艺术家将小清新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将之粗暴地拒绝在当代艺术的门外,这不外乎两种群体:一是同价位作品被小清新热潮抢了市场的;二是自己艺术史观念和受到传统风格思维影响的老一辈艺术圈人。但也有不少人出来为小清新“站台”的,比如两年前付晓东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必要去反对小清新,这是大众解放的阶段,小清新一定会得到流行……
由于小清新风格的年轻、轻松化,让其快速地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成为很多年轻艺术家在寻找缪斯女神路上的敲门砖。这在一开始的确是一种捷径,但大部分80、90后相似的文化背景,以及将该领域屈指可数的几位领军人物作为偶像标杆,长此以往,市场上将会出现一批风格类似、相差无几的作品。那么之后的小清新之路,将变得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走红”与受到认可是艺术家的目的,但如何让自己在大军中获得识别度脱颖而出,是每个艺术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如同艺术家陈可表示的:从“小清新”入手没问题,但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路。
小清新是时代的产物,无论其艺术的意义、艺术史地位受到怎样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量青年艺术家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艺术风格多元化且越来越包容的当下,小清新的确是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倾向之一。想要破茧成蝶、脱颖而出,不被市场剩下,就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第二个陈可,但前赴后继扎堆去追赶某种潮流,一定会导致该领域的病态,也会让艺术家本人走上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