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淼 盈艺术中心织一张立体开放式的新网

采访:史伟 2015年11月7日 专题话题
艺术机构的形态暂先不论,它们对生态的观察与讨论,或聚焦某一具体的艺术门类、媒介类型,或以特定的创作群体为对象进行切入,或将触角延伸整合资源呈现为多元综合的视角,不一而足。在北京、上海这两座当代艺术重要的发生现场,2015年又加入一名新成员——盈艺术中心。该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并在上海开设艺术中心,迄今已举办“新秩序”、“有一天,一切都会变成真的”、“黑度——奥尔弗斯的凝视”(11月7日开幕),以及开启了为期三年的YAC驻地项目。本文中,盈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厚淼分享了机构的理念与定位、“YAC驻地计划”在诸多项目中所处的位置与特色、未来的规划等。且看这位艺术与商界双轨思维并行的80后海归,如何冲破固有藩篱、构建新秩序。
盈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厚淼
盈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厚淼
Hi艺术=Hi 王厚淼=王
 
多维触角践行新思维,切入一线观察艺术
 
Hi:你在做盈艺术之前,职业背景是什么?曾从事过哪些艺术实践活动?
王:我成长在江南,自幼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学艺术,闲暇时间我会去画画写字,这也构成了对这份事业最初的吸引力与原动力。后来留学德国,主修经济与法律,学习和工作之余大量时间是在美术馆、画廊度过,因为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泯灭,便一直在思考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将我的所学与实践与艺术热情相结合。多年前我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曾就职于国外一家艺术基金会,也做过策展人、艺术经纪人,同时将艺术与奢侈品、商业相互连结,期间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实践经验。这些与我在外企商业的思维共同构成我执掌盈艺术这家新机构的技能储备。
开幕展“ 新秩序”展览现场
开幕展“ 新秩序”展览现场
开幕展“ 新秩序”参展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开幕展“ 新秩序”参展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Hi:你做盈艺术的初衷是什么?“盈”是为何意?
王:“盈”,顾名思义,充盈丰沛,寓意勃勃生机。我希望这家新的艺术机构以新的思维与视角为艺术生态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带来一股新风。
Hi:机构总部设在北京,艺术空间设在上海,这种布局是基于什么考量?
王:北京与上海均为无法回避的当代艺术重阵,北京是不可动摇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相对集中地聚集了行业内众多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机构,在北京便于悉心观察行业动向、与业内人士交流、展开多种合作。而上海是盈艺术规划中的首个艺术中心所在地,近年来上海艺术市场的蓬勃活力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推动有目共睹。因此,盈艺术希望借北京核心资源的优势,在日渐活跃的上海做第一次亮相。 
“YAC驻地计划”首站的阿尔山之行前的媒体见面会在吾十小院举办,左起为盈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厚淼、驻地项目负责人姜天娇及媒体朋友
“YAC驻地计划”首站的阿尔山之行前的媒体见面会在吾十小院举办,左起为盈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厚淼、驻地项目负责人姜天娇及媒体朋友
“YAC驻地计划”首站的阿尔山之行前的媒体见面会晚宴
“YAC驻地计划”首站的阿尔山之行前的媒体见面会晚宴
Hi:上海盈艺术中心的空间概况简单介绍一下。
王:空间坐落在高新园区内,是相对独立的一栋两层建筑,占地约500平米。空间经由专业设计师操刀改造与设计,布局打破了传统艺术空间方正“白盒子”的固有形态,有曲径通幽之意,期间的亮点与独立功能区都富于新意。需要强调的是,盈艺术中心的每一次项目举办都会配合展览主题对空间加以“剪裁”,空间布局本身都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存在。比如,11月7日将开幕的由夏可君策划的“黑度”群展项目,新的建筑元素的加入可以更有效地让观众感受与体验展览打造出的特定场域空间;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夜跑活动,将严肃、学术性的展览以接地气的方式推向社会和大众。
Hi:盈艺术中心的团队结构是怎样的?
王:盈艺术中心作为一家新兴的综合性艺术机构,团队构成与常规的机构不同,这包括艺术界资深的艺术家、媒体人、学者、策展人等参与到中心的运作中,以及拥有多年商界实践的我本人。
上海艺术周期间,盈艺术中心举办的“有一天一切都会变成真的”影像展展览现场
上海艺术周期间,盈艺术中心举办的“有一天一切都会变成真的”影像展展览现场
上海艺术周期间,盈艺术中心举办的“有一天一切都会变成真的”影像展展览现场
上海艺术周期间,盈艺术中心举办的“有一天一切都会变成真的”影像展展览现场
新秩序为基调 构建不受限的讨论模式
 
Hi:7月初盈艺术中心的开幕展名为“新秩序”,你如何理解“新秩序”,它是否是构成空间未来发展的基调?又将如何回应这种“新秩序”?结合此谈谈盈艺术中心的定位。
王:对这一话题业内有过很多讨论与梳理,线索各有不同。开幕展是策展人王春辰以学者的视角梳理他所认为的新生态格局。他提出的“新秩序”的概念与盈艺术中心的理念一拍即合。一方面,作为一家新机构,盈艺术中心不会盲从固有模式并试图打破既有藩篱,冲破地域间的成见与区隔,将差异作为彼此交流的催化剂,以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心态整合资源、编制一张立体的生态网,以新的思维参与并构建逐渐形成的新的艺术生态中。机构陆续展开的项目力图呈现当代艺术中新的创作意识,我们反对“唯年龄论”、“唯门第论”、唯“材质论”、唯“价格论”。概括来讲,盈艺术中心的理念是,力求项目布局合理,主线清晰——以当代艺术为主,基于此理念的及商业思维的支撑,并对周边文化项目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另一方面,除了精心筹备优质展览项目之外,我们还将肩负起公共教育等职能,在10月初我们举办了名为“当代艺术投资与收藏的系列论坛”,展览也非常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性,这些方面都是在充分发掘艺术作为文化中的重要分支的价值,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向更多的公众。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自然风貌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自然风貌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星空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星空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驯鹿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的驯鹿
Hi:盈艺术中心对当代艺术的讨论,是否具备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
王:我们希望摆脱常规的对艺术加以分类的方法论束缚,有些机构需要具备一个明显的“标识”,比如专攻水墨、抽象等门类,但这样有时难免失于偏颇,我们不希望优秀的艺术家被这种分类或标签限定和拒之门外。盈艺术中心关注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同时也欢迎来自国际层面的交流,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展示与对话。至于项目及艺术家选择的标准,具体表述很难,但确实存在一条“金线”。
Hi:盈艺术未来有哪些规划或动作? 
王:盈艺术中心承载的使命使我们深知不同地域的联动与交流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考量,北京和纽约两地的分支中心也在布局筹划中。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驻地期间艺术家于向溟在创作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驻地期间艺术家于向溟在创作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驻地期间,艺术家张锰创作的影像作品《黑衣于树》
“YAC驻地计划”首站阿尔山驻地期间,艺术家张锰创作的影像作品《黑衣于树》
非典型的驻地项目 “黄雀在后”的实验纽带 
 
Hi:为期十余天的“YAC驻地计划”首站的阿尔山之行已告一段落,创作团队的构成以及项目未来的呈现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驻留项目有所区别,简要谈谈该项目。
王:区别于常见的艺术家到某地采风创作式的驻地模式,“YAC驻地计划”秉承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化的创作者展开思想激荡、共同探讨问题,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人类学家。该驻地计划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与比较强的互动,参与者的身份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对驻地的感受也不同,这是一个“黄雀在后”式的彼此观察、借鉴、交融:艺术家研究驻地的地貌风土人情、人类学家则以艺术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纪录片团队在最后环节纪录并以记者的视角观看人类学家所做的工作。驻地归来后,创作团队经过了多番的头脑风暴,切实感受到了多元化团队的优势,有些创意特别可贵,比如人类学家希望将其田野考察成果以展览的方式呈现,提供公众新鲜的观看与解读方式。同时,艺术家与人类学家深入交流后,其作品中被赋予更多人文情怀、内涵、思考,通过驻留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方法论得到交融。
11月7日开幕的由夏可君策划的群展项目“黑度-奥尔弗斯的凝视”之展览现场
11月7日开幕的由夏可君策划的群展项目“黑度-奥尔弗斯的凝视”之展览现场
11月7日开幕的由夏可君策划的群展项目“黑度-奥尔弗斯的凝视”之展览现场
11月7日开幕的由夏可君策划的群展项目“黑度-奥尔弗斯的凝视”之展览现场
Hi:驻地计划在盈艺术中心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
王:驻地项目打通并连结盈艺术中心诸多板块。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兴的驻地项目可能会成为一条很好的纽带,帮助我们由此去审视最初要去探寻的领域。另外,我们的驻地项目的出发点更在于实验性,怀揣着对智慧碰撞火花的期待,带着确定与不确定在路上,它帮我们验证一种新的可能性。
 
Hi:作为机构负责人你也前往驻地,分享一下此行带给你的感受。是否你对艺术的理解、机构运作的模式有更新的想法?
王:此行对我的触动很大,自然环境有着荒凉孤寂的美,让人真的会去思考一些比较终极的人生命题。此外,亲历不同创作者的工作,让我看到这种新的创作方式的可能性,更坚定了我以一种新的思维运作这间新机构的信心。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