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以画解惑

作者:王丹艺图片提供:凯撒贝塞什(亚洲)艺术中心 2015年5月29日 专题人物
杨宇 以画解惑
小说,她多看传奇志怪;电影,她钟爱金基德;至于音乐,她偏好KORN的阴冷残酷和莱纳德•科恩的沧桑从容。对于个人绘画上的造诣,杨宇甚少谈论如何为之。其五官所受之物、事,给出了答案。
《玄黄》 147.5×140.5 绢本设色 2012
《玄黄》 147.5×140.5 绢本设色 2012
细而不腻

丹凤眼、柳叶眉、三棱髻……然而观看之时,渗入人心的并非那完美的面容,更多的是嘴角微扬、双目闪烁时透露的一丝“危险”气息。就这二字,杨宇向我道出了个好玩的事儿:“一次画展,我偶然听到两人在谈论我的画作。一人说,我的画作蛮令人害怕的。另一人问到,何解?前者说,一次晚上睡不着,无聊之中翻了翻画册,看到她的画,顿时更睡不着了。”无论是褒是贬,杨宇没有多想并认为,这至少证实了作品拥有触动人的一面。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杨宇心中的美,不甜、不媚,散发出让人难以接近的魄力。沉着、冷静,似乎难为万物所动;洁白、通透,时间的指针为之停下。不沾有尘世之气,她们以空白之躯,接纳杨宇纷繁复杂的思绪。

绢本设色之作,既可以形彰显它的气势、也可以境塑造它的磅礴。对于杨宇,后者似乎与自身沿袭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一脉相承。比起突然而来的戏剧化场景,她倾心于细线编织出的秘境。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杨宇在中国画创作的路上行走了十余年。与笔墨纸砚的结缘,她表示,多得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父亲牵线。与大多好画之人一样,还未接受系统的中国画培养之前,她闲不下的双手总是企图找出一些东西,自娱自乐。那时,家中的一本白描人物,成为了她练手的最佳工具。

方折、柔软、密集、疏松,既画过“曹衣出水”般纤细、硬朗的线条,也琢磨过丁云鹏那宽窄变化尤为显著的软线条。提案、落笔之间,线条似乎有了生命,于颈肩滑落并顺着发丝垂落而下,进入薄纱、裙摆之中,有条不紊地相互交错。杨宇对线条运用与表现上的苛求,体现出她对曲线的偏爱,这或因顺滑的手感、柔和的视觉。顺着感觉走,杨宇避开了需强调肌肉轮廓以体现出健硕之美的男性,而选择身体曲线较为柔和的女性。
《巽》 94×113cm 绢本设色 2014
《巽》 94×113cm 绢本设色 2014
鬼而不媚

《归去万缘清》中的她突然止步并侧身回望,而双目所看之处也非画外的观者,微微向下,呈沉思状。是为托起滑落的薄纱,还是等待某人的归来?头顶盘旋的双鸟,似乎在警示危险的到来。鬼魅的氛围营造与隐喻性的情景设置,杨宇表示,得益于平时看的小说。“比如李碧华,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短篇小说集中的故事:《吃烧鹅的女人》与《月媚阁的饺子》。”杨宇以笔墨勾勒出心中的女性,以此容纳生活为她带来的点滴感悟。

“创作的整体脉络,其实很大部分来自于我的阅读。”对于杨宇,“宅”是她觉得最为舒服的状态。小说、音乐等成为了她主要的娱乐方式。“我的阅读体验或是我个人的审美倾向会无意识地流露在画面。”没有任何取巧的成分,推动故事的,是画中拿捏到位的表情、动作。它们的表意并不直白,点到为止的程度给予观者多重猜想的可能。
《归去万缘清》 79.5×216.5cm 绢本设色 2012
《归去万缘清》 79.5×216.5cm 绢本设色 2012
《逆旅》 105×70cm 绢本设色 2013
《逆旅》 105×70cm 绢本设色 2013
点到为止

《戒香》、《幻身》、《般若》、《玄黄》杨宇常以佛教术语为题,削弱了文字对的画面的解读。一人、一具,别无它物所饰;以曲线勾勒的容貌之外,是硬朗的面具。她的视线逐渐与你的交错,上扬的嘴角、轻翘的手指,似乎为这过于宁静的空间添了几声弦乐。《般若》中没有复杂的场景设置,简单的人与物恰当好处地演绎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不做作、不浮夸。没有戏剧化的场景表现,仅由人物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进行画意的传达,杨宇表示,这或许受到日本的能剧、狂言的启发。

对狂言师野村万斋的欣赏,致使杨宇开始关注日本狂言的表演形式与服饰特征。其中,演员使用的面具,为杨宇所用,成为其最为常用的道具之一。“面具与个人之见的相似,源于可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性格与身份上的转换。其中隐晦的意图,会令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觉。画面的可读性就变多了。”在狂言面具“武恶”、“乙”、“猿”与“空吹”这四大类,杨宇选择了如鬼般吓人的“武恶”,在表达妒忌、愤怒等强烈情感的同时,进一步渲染了画面鬼魅的气氛。

画中的一切,离不开个人的审美倾向。杨宇追求的磅礴,不是双眼可见的,而是内心所感的。人物的服饰造型,她倾心于汉文化带来的大气。“我希望人物的造型尽可能整体、简洁、有力量。”裙摆、薄纱,修饰其中的,仅有层层堆积的褶皱、或简单的图案纹样。然而,纹样之间的深浅对比、与褶皱堆积构成的体量感,平衡了人物轻盈的体态。有时,在某些场合,它们成为了画面氛围的催化剂:或以较为稀疏的布局突显画面轻松的氛围,或以极为密集的表现强化了主题的凝重感。 
《倾城》 62.2×51.1cm 绢本设色 2014
《倾城》 62.2×51.1cm 绢本设色 2014
《香溺》 76.5×93.5cm 2014
《香溺》 76.5×93.5cm 2014
一守一攻

若让杨宇自述创作的内容,她会觉得有点儿为难。作为个人情感的承载物,三言两语,仅可描绘出表面之意,而她深藏画中的私密情感,却是言语无法触及的。“画里留有许多空间,让人想象。作品的题目只是点名了它的主旨,不同的人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程度的共鸣。可能会有人讨厌,可能会有人偏爱。”在她看来“好”的中国画是在不解释笔墨精妙之处的情况下,就可瞬间把你抓住的。

甚少迎合大众的口味,杨宇将绘画看作是较为私人的东西。比起那些以“当代艺术”为噱头的,杨宇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位画中国画的。绘画如同她的生活,成为她喜欢的、可自娱的东西。对于触动她的情感、想法,杨宇会以较为隐晦的方式融入画内,等待对的时机,慢慢释放它本有的味道,吸引相投之人。

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不强调“观念”二字,杨宇依旧以传统的工笔画技法,抒写个人的情怀。她从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追求立足根本之后的突破。杨宇有时开玩笑地说,比之许多当代艺术形式,她画的比较土。“没有在形式上或内容上有特立独行的标示,还是我们老师所说的,画的是中国画的感觉。”既不迎合当下艺术市场的需求,也不屈求于任何标准之下,继续坚守、完善与她共存的绘画风格。
《魔念》 69×59.5cm 绢本设色 2015
《魔念》 69×59.5cm 绢本设色 2015
静待绽放

以个人私密的情感作为创作的主要线索,以肢体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杨宇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成不变、还是有所改变。克服的方法,则是打破自己宅的状态,让五官接受更多新鲜事物的刺激。原以为,与笔墨纸砚结缘者多从弦乐的演奏中获取绘画的灵感。然而,除了古琴传出的空灵,杨宇也享受摇滚乐下的耳膜震动。“喜欢莱纳德•科恩,在于他的从容,与如诗般优美的歌词;喜欢KORN,在于其主唱柔和又撕裂的鬼魅声线。”

对于外来的期待,杨宇表示,艺术这种东西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个人的创作走到最后,应该是平和的。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所呈现的不再以具体的外在为主,而是可用内在的力量打动他人。“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一幅摄影作品:呈现的仅有一个双手紧握拳头扣身后的男性的背影。没有任何的曲线,但却像石墩一样让人感到厚重。”杨宇表示,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无需多言,就可打动人心。“所有的艺术最后都应该走向一个返璞归真的境界。虽然不可预知未来的状态,但只有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后,一步一步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行走。”
《逆插桃花》 53×61cm 绢本 2015
《逆插桃花》 53×61cm 绢本 2015
Hi艺术=Hi 杨宇=杨

Hi:古今那些艺术家或作品对你的画作产生了影响?
杨:有很多,比如李成,比如赵孟頫,比如八大,比如龚贤,比如倪瓒,比如法常,实在太多了。忽然发现我喜欢的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以人物画传世的。另外还有一些石窟壁画,总之很庞杂。但是很难说具体的影响,但潜移默化的会让你形成一种认知,让你知道什么是应该追求的。让你知道好坏之差,让你尽可能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Hi:在创作的过程中,什么是你较为在意的?
杨:画面气息的传递,格调和造型。造型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不能回避且很难解决的问题,想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目前仍旧任重而道远。

Hi:作品的主题多是较为沉重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倾向?
杨:或许不是沉重,只是不回避而已。人性是很有意思的东西,美好和邪恶并存,好和坏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总是不停的争夺和失去。我很迷惑,于是表达我的迷惑。

Hi:你所认为的,好的艺术是什么?
杨:我曾经很笃定,好的艺术,是作者全身心投入的,是可以让你激动共鸣的,是可以直指人心的,不管它的种类是什么。但后来发现,这原来只是其中的某一种判定标准。当艺术不停的求新求变,它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没有准则的时候,好坏的判断标准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Hi:当下,有你比较欣赏的艺术家或作品吗?
杨:有,大家都认可的我就不列举了。我想说一个年轻的摄影师,叫Noell S Oszvald,不知道翻译成中文怎么写,看介绍是个新人,她拍那组照片的时候,学习摄影只不过一年的时间。那是一组自拍,我总觉得那组作品里有灵魂,孤独而静穆,倾注了很多东西,有种很能打动人的力量。偶然看过,就记住了她。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