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陈曦摄影:董林 2021年3月28日 专题人物

30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少分量?

 

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陈曦用一场大型个展回顾了1990-2020年的创作生涯。从青涩到成熟,30年一晃而过,我们似乎很难用某种明确的风格或派别定义她的作品,因为陈曦一直在推翻旧作,颠覆自己,而这或许也是展览标题“规则之外”的由来。

 

陈曦对于规则的轻视,或许还要从80年代她在川美附中时的岁月说起……

艺术家陈曦(摄影:董林)
艺术家陈曦(摄影:董林)

川美附中的“问题学生”

1987年,川美附中有3位学生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唯一考进油画系的是位女生,名字叫陈曦。
放榜后不久,接连两封“人民来信”寄到附中,批判陈曦的种种“劣迹”,言外之意是,她没资格。
而在高考之前,四川美术学院已经直接向附中下令:陈曦这个学生,不管高考成绩多好,我们也不收她。
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女生,到底能“顽劣”到怎样的程度,才会受到这样的“针对”和排斥?
川美附中时期的陈曦(左一)
川美附中时期的陈曦(左一)
陈曦不是狂,而是很狂,狂得明目张胆,处处格格不入。
披肩长发,中间只留一条缝,别人看不见她的全脸,因此得了“一线天”的外号。
她画着梅超风般的烟熏眼妆,整天一副神秘的样子。身穿自创的口袋裙装或者她爸的军绿色呢子大衣 “招摇过市”,觉得自己“特忧郁”。
高考前学校专门花钱请老师来辅导,陈曦理都不理,别人上课她睡觉,下午去游泳看电影,晚上再点蜡烛看书,自己复习。
这一切已经可以构成“坏学生”的罪名,更别提恋爱、偷窃、恶作剧、故意激怒班主任……
如果只是单纯的不守规矩,“狂”或许就变成纯粹的“中二病”,缺少了些支撑的底气。陈曦的狂妄一部分来自于她的专业成绩,她立志早,画得好,有才气,甚至有些准备考大学的考生都慕名来找她学画画。“谁画得好就服谁”的年代,陈曦得意而神气,“整天酷得不行”。考完央美之后,她把所有的书都烧了,自信到从没想过再复习一年,因为“不可能考不上”。
正所谓“树大招风”,陈曦的张扬毫不意外地招来攻击、打压和孤立,她几乎没有同龄人的朋友,“自己在对抗全世界”的感受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既有些孤独,又带着一丝悲壮。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陈曦当时的纸上小作
陈曦当时的纸上小作
当然,在那个新鲜思潮开始涌入、“启蒙”成为社会基调的80年代,摆在陈曦面前的除了打击和不赞同,还有各种各样的养料。迪斯科舞曲、邓丽君迷情、互相传阅的《百年孤独》、吉他曲英国民谣《绿袖子》、 影院里的《简爱》……这些浪漫事物对于一个少女的刺激,似乎远远大于枯燥的课堂上老师口中所说的“艺术”。
30多年后,当陈曦再次回忆起那段时光,她说:“这一切如果重来,我想不出第二种活法,可以比这般青春岁月更令我向往了。
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这样写:“艺术是生活的点缀,是引向生命的一种诱惑。”陈曦的附中岁月与其说是艺术的启蒙,倒不如说是全面打开了她对生活和自我的认知,而这种实打实的生命经验或许比任何艺术观念或技巧都更为珍贵,毕竟艺术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首先是人。
不管出于青春期的叛逆,还是天性里的自由,总而言之,那时的陈曦视“禁忌”“堕落”为无物。后来的她在艺术这条路上不断翻滚,风格多变,作品从表现到观念,从绘画到装置、雕塑,但似乎都多少带着些粗质、野气和硬度——那是陈曦的底色。
这个出生于新疆石河子,父母都是演员的漂亮女孩儿,其实从一开始,就并不甜美。
17岁左右,正在读川美附中时的陈曦
17岁左右,正在读川美附中时的陈曦

央美第四工作室,现代主义的启蒙

央美油画系的第四工作室那一年只招了7个人, “一进校,我们就都特别拼,都是奔着大师去的”,这句在今天看来有些调侃意味的玩笑话,在那个大学生还很稀罕的激情岁月里,认真得不能再认真。
当时“85新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与社会上这类轰轰烈烈的运动相比,学院内则是另一番相对安静的景象,整体的把控仍未放开。第四工作室能够开风气之先,开始研究 “现代主义”的那一套理论,与闻立鹏、林岗等几位资深老先生的保驾护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师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教法和画法,大家都在摸索。“有时候老师家里要是发了点好吃的,就会把学生都叫去,大家一起聊天喝酒,互相激发和刺激。”这种学习和探讨的方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遥不可及,近乎天方夜谭了。
那时学院内特别认可和推崇的是陈曦的学长学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90年代绘画新生代”,如刘小东、喻红、王玉平等,老师也爱拿他们当成榜样举例,所以陈曦和同班同学们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争口气,每个人离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雷同不要接近”,迫切地想要做出些属于个人的东西。
陈曦的“开窍”出现在大二,受到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画了一批色彩斑斓的模糊梦境;以及出于对材料的兴趣,做了一套拼贴作品,这批拼贴作品后来在央美展出。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苏州金鸡湖陈曦个展“陈曦:规则之外(1990-2020)”展览现场
苏州金鸡湖陈曦个展“陈曦:规则之外(1990-2020)”展览现场

 

“入世”,用第三人称讲故事

1990年,在准备毕业创作的陈曦创作了一系列色调灰暗、氛围压抑、笔触厚重的表现主义作品,场景来自平凡的市井生活和公共场所,《医院》《美发屋》《拔牙》《公共浴室》……陈曦的老师孟禄丁这样评价她的作品:

“作品每部分的构成和色的并置,都渗透着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独特体验或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感悟。也许是激越、苦涩;或是更为复杂的语言无法描述的感情,然而每一组笔触、每个轮廓线、每块色彩的对比和强度、每笔油彩的肌理,正是画家所具的语言表达方式。”
《拔牙》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拔牙》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医院》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0
《医院》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0

这些“激越”“苦涩”“无法描述的感情”来源于陈曦的细腻观察。每个周末,在去亲戚家的路上,她都会坐着公交车路过一条长长的自由市场,上下班的人、卖鱼的人、买菜的人、抱小孩的人,所有人和场景都是活生生的、热气腾腾的,这让陈曦格外兴奋。她总是更愿意记在脑子里,之后在画布上重新演绎。

虽然略显青涩,但这一系列作品已经初步揭示了陈曦未来的大方向:她关心世界,面向现实,属于“入世”那一类的艺术家。

陈曦认为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出世”与“入世”。“出世者”独善其身,相对远离现实,在艺术语言的精进中得到自我满足;“入世者”兼济天下,关注社会,回应当下。各人天性、境遇、使命不同,并无高下之分。

与很多成长于集体主义年代的“60后”相似,骨子里的陈曦不习惯“过度谈论自己”。她的作品中因而总带着一种旁观的冷冽视角,“个人的抒情”自然而然地让位于他者、社会、世界。

她始终像一个用第三人称讲故事的人,视野广大,几乎与“小情小调”绝缘。或许这是她离开川渝北上的原因之一,舒适的情调满足不了她,她近乎本能地需要更加开阔的格局。

《美发屋》 145x110cm 布面油画 1990
《美发屋》 145x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北方的阴天》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北方的阴天》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陈曦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这种粗砺、硬冷甚至是沉重的风格并不讨喜,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装饰调性相当遥远,市场认可度、观众接受度也不一定高。但艺术家的本质已经决定了她的目光落点、选择的形象和材料、影射的事件以及作品背后深藏的逻辑,就像叔本华说的“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所以改弦更张绝非易事。

90年代的陈曦还不确定能否沿着这条符合自己天性的轨迹一直坚持下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没有中途易辙。作品风格演变,但内核始终离不开对宏大问题的热切关注,例如在急速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未来的出路……陈曦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不合时宜”却又十分必要的忧虑,一种大爱与失望交织的苍凉。

不过,作品本身是一回事,是否受欢迎又是另外一回事,应了宋代陈人杰笔下的那句词:似桂花开日,秋高露冷,梅花开日,岁老霜浓。如此清标,依然香性,长在凄凉索寞中。何为者,只纷纷桃李,占断春风。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就不必纠结了”,这是陈曦的观点。

“做了30年以后,一切在那里清清楚楚地摆着,你就会明白,那是你的宿命,逃不掉。”
《大亨酒店》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3
《大亨酒店》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3
《仿膳》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3
《仿膳》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3

 

后新生代现象

结束在央美的学业后,陈曦经历过毕业创作一张画卖到800美金(这在90年代初已经算是很高的价格)的“高起点”,也经历过紧接着的大环境巨变和价值观的颠覆。大学许诺的“大师”被证明只是黄粱一梦,“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 “卡通一代”相继崛起,学院认定的所谓“标杆”摇摇欲坠,从前被认为技艺精湛的高手成为明日黄花,从前被嗤之以鼻的反而成名成家。陈曦画中曾被老师们认为“不对”的那部分——粗野和残缺,也被证明是对的。

1994年,也是陈曦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她还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住过一阵子,近距离地观察那种“混乱又热气腾腾的灯红酒绿”,感受强烈,于是又画了一批颜色更为艳丽的,表现“巨变中的社会景观”的大画,拥挤的车站、街边的晚餐、眼神空洞的人们……

表现主义之路走得顺风顺水,陈曦逐渐感到厌倦,1997年,陈曦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行了“陈曦油画展1987—1997”,算是对自己前十年创作阶段的总结。陈曦回忆说:“当时美术馆不太敢展那批东西,几个老先生还说可能要出事,因为那批作品的形象和色彩在当时来说太难看了,太丑了,太刺激了。”

没想到展览很成功,评论家易英还将她的艺术称为“后新生代现象”:陈曦通过她的话语方式对正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都市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反应。虽然她的画面显得热闹而庞杂,似其中却透露出排遣不掉的凝重。她不是像新生代画家那样再现无意义的现实,而是力求探索无意义的根源,体现了一种灯红酒绿中间的思考。

《百鸟园》 300×200cm 布面油画 1997
《百鸟园》 300×200cm 布面油画 1997
《颐和园》 180×250cm 布面油画 1997
《颐和园》 180×250cm 布面油画 1997
《打游戏》 120×80cm 布面油画 1996
《打游戏》 120×80cm 布面油画 1996
《夜宴》  140×240cm 布面油画 2001
《夜宴》  140×240cm 布面油画 2001

不断曝光真实才是我的命运

1997年的个展结束后,陈曦陷入转型的焦灼中,2003年左右,陈曦开始以极为写实的手法创作出了“皇后的新装”系列——身上沾着泡沫的裸体女性被陈曦放在繁华都市的公共场所中,接近照片效果,逐渐摆脱了前期的表现主义。对于这个重大的转折,艺术史学家吕澎认为这是受到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摄影效果的绘画风格的影响,即所谓“观念艺术”影响绘画的成果。这类绘画的特点是,让绘画本身来模仿摄影,并在看上去模仿摄影的过程中调整逻辑以便发生特殊的变异。

如果把“皇后的新装”系列可以看作陈曦抛弃绘画性的初步试验,那么在这之后持续6年的“中国记忆” ,陈曦则通过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摆脱了绘画性——她将中国自70年代以来发生的多个历史大事件呈现于电视屏幕之上,从唐山大地震到计划生育,从非典到北京奥运,从黑白电视到液晶彩电……作品如同旧照片一般,携带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中国记忆-新闻联播首播》130×180cm 布面油画 2008
《中国记忆-新闻联播首播》130×180cm 布面油画 2008
《中国记忆-“非典”时期》 13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中国记忆-“非典”时期》 13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陈曦描绘荧幕上的画面,让绘画的角色发生变化:从提供图像,到提供“被提供的图像”。“画家也发现了另一种观看,即‘观看别人给予你的观看!’”(吕澎)

之所以选择“电视”这个媒介,是因为陈曦“成长的岁月恰好见证了(电视)这个超级媒体的兴衰,而它所留存的影像,不论纪实或杜撰,戏说或言情,都无不佐证了这个国家从个人到集体经历的巨大变革。”

由此,陈曦的目光从现实移到了历史,从个人移到集体,她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这一系列的“出轨”也是她对真实的追究,对“被遗忘”的抗争。“重要的这是一次验证,让我有机会看见了,一些本就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情结。而不断曝光这种真实或许才是我不想逃离的命运。”

《中国记忆-唐山大地震》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08
《中国记忆-唐山大地震》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08
《中国记忆-只生一个好》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中国记忆-只生一个好》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中国记忆-奥运会开幕》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中国记忆-奥运会开幕》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以兔子为主角编织的世界寓言

“中国记忆”系列几乎废除了作品中的“绘画性”,陈曦也逐渐在展览中加入影像、装置等新媒介,好像一下子“打开了很多扇门,再也不是整天面对画布的状态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还要不要继续画?半年的时间,陈曦一笔未动,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的问题。

接下来产生的“物语”系列可能是陈曦到目前为止最诗意的一组画,没有宏大的题材和明确的指向,而是将她之前所有的绘画经验,超写实、写意、表现、速写、涂鸦等杂糅起来,不相干的物件、暧昧的背景、模糊的逻辑……这个系列是陈曦寻找的过程,不受所谓的“风格”的桎梏,回到手感、温度和诗性。

《半支烟的私语》  200×110cm  布面油画  2013
《半支烟的私语》  200×110cm  布面油画  2013
《均衡之势》 195×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均衡之势》 195×150cm 布面油画 2015
《游戏——黑兔与白熊》120×90cmx4 布面油画 2015
《游戏——黑兔与白熊》120×90cmx4 布面油画 2015
《格局》  195×150cm 布面油画 2015
《格局》  195×150cm 布面油画 2015

“绘画是我骨子里丢不掉的一种情感,但也只是我的一件兵器、剧场中的一个角色而已”,陈曦就此卸下了历史的负担, “绘画是我最熟悉的,也是我最得意的表达方式,但这在今天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继续绘画等于宣告选择一种继续保持淳朴的,有人情味的,有人的温度的行为方式来生活,以及保留对生活现实对抗的意图。”

“物语”系列的实践结束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年龄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陈曦越发感到失望和沮丧,尤其是目睹了人类对高速发展的极致追求,人文约束力的失效、以自我为中心的破坏和屠杀等一系列“残酷现实”之后。为了将这种“灰心,但仍在挣扎”的感觉转移到画布上,陈曦借用了“兔子”的形象。2015年时,陈曦的“黑兔”系列逐渐成型。
《10位饕餮者》 360x600cm 布面丙烯 2017
《10位饕餮者》 360x600cm 布面丙烯 2017
《21-今日之局》 120×100cm×21 布面丙烯  2016
《21-今日之局》 120×100cm×21 布面丙烯  2016
《21-昨日荣耀》 120×100cm×21 布面丙烯 2017
《21-昨日荣耀》 120×100cm×21 布面丙烯 2017
《如何向死去的解释所发生的》 300×180cm×4 布面丙烯 2017

 
《如何向死去的解释所发生的》 300×180cm×4 布面丙烯 2017
 

以兔子为主角编织的世界寓言

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陈曦:规则之外(1990-2020)”的现场,有一座高达4米的巨型木雕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只表情严肃的兔子,身体表面还保留着被切割过的痕迹。

《正在显形》 高4米,直径3米 双面樟木雕刻 2018
《正在显形》 高4米,直径3米 双面樟木雕刻 2018
《正在显形》局部
《正在显形》局部

对兔子形象的关注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陈曦读过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在这部全面展现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将生与死、爱与恨、欲望与柔情融为一炉的巨作中,“兔子”(主人公的外号)的“平稳、渺小、不断追逐、不断逃跑”的人生像是很多人一生的缩影。陈曦借兔子的形象,以隐喻人类社会的各种行为。

在她的作品中,“兔子可以幻化成任何身份,如同人类的繁衍和历史的轮回,文明之下的悲喜剧和荒诞剧可以一再更迭交错和重头再来,它是牺牲品也是始作俑者,陈曦以巨型绘画和壮观的雕塑创造了这个压抑的世界寓言,令观者惴惴不安。”(鞠白玉)

《内-外系列3号》 300×16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3号》 300×16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4号》  300×16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4号》  300×160cm 布面丙烯 2020

2020年的疫情让陈曦再次感到人的渺小和无力,一贯以人为主角的构图发生了改变,新作中的“人”被边缘化、封闭化起来,似乎在暗讽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自大、无知和脆弱。就像陈曦在疫情随笔中写道的:“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完全没有因为人类的悲惨遭遇而改变或放慢节奏,在我停下脚步的时候,才清晰认识到自然界无可阻挡的力量,也感受到人类的脆弱和我们个体的无力。”

《内-外系列11》 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11》 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之12号》 150×195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之12号》 150×195cm 布面丙烯 2020

30年的艺术生涯,陈曦自始至终展现出一种博大和辽阔,她更关注的是他者而非自我,是人类命运而非个人情感。她时常失望,但仍有力量,而且态度鲜明:“艺术最好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最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安慰剂,而不要是特权阶级餐桌蛋糕上的一朵奶油花。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陈曦:规则之外(1990-2020)”展览现场
“陈曦:规则之外(1990-2020)”展览现场

骨子里像一个男性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早早走上艺术的路,是受到家人的影响吗?

陈曦(以下简写为陈):我父母都是学舞台剧表演的,两人是兰州艺术学院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文工团,在那里工作了8年,期间有了我。看他们演出的包括很多当时被下放的知识分子,比如艾青等等。

 

小时候,国画家李华生是我们家的邻居,我每天的作业包括在旧报纸上画梅兰竹菊,偶尔拿给李华生先生看。他很有才气,传统底子也厚,但很快我就发现这种东西不适合我,好像太轻、太淡。

Hi:所以你才说自己是个“入世”型的艺术家?

陈:是的。不知道是不是一种使命感或者说责任感,我天生就愿意帮助别人,不喜欢自我沉溺。我喜欢博伊斯那类的艺术家,也很认同他关于自然,关于动物、关于天地、关于人跟环境关系的一些看法,后来我的“兔子”系列作品也借用了博伊斯的形象。

Hi:“兔子”系列其实也反映了你对宏大问题的的看法?
陈:没错。科技高速发展,与人文发展严重脱轨,结果就是人有的时候会跟不上,变得自大、无限制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相信很多人会对未来感到沮丧和悲观。
《内-外系列8号》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8号》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6号》 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内-外系列6号》 160×300cm 布面丙烯 2020
Hi:你近些年的作品中好像经常出现动物?

陈:我养了10年动物,猫啊狗啊鹦鹉、乌龟都养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巨蟹座同情心泛滥,见不得动物受伤或者饿肚子,如今整个小区的流浪猫都来我家吃饭。

Hi:30年艺术生涯,你好像从未属于任何团体?

陈:我好像一直远离女性艺术家群体,跟男性群体更挨不着,所以看起来比较孤立,相当于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有时可能也会因此而错过一些机会。我一直更愿意躲在我的作品后面。

Hi:你的作品风格为何会如此多变?

陈:像宿命一样不断地去推翻和重建,对很多东西好奇,我不知道到哪一天才能停下来。可能之后会慢慢地有一个稳定的语言吧。

Hi:为什么特别青睐大尺幅?

陈:从最初我就习惯画大画,可能跟我的天性有关,喜欢那种大气、开阔的感觉。有位策展人朋友曾说过我骨子里像一个西方的男性,有一种力量和一种特别硬的东西。

《空心兔》 310×89cm 红花梨木雕 2020
《空心兔》 310×89cm 红花梨木雕 2020

30年大展,只是中场休息

Hi:现在跟30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年轻时总憋着一股劲,作为女性,我一定要表现出我的强大,不能脆弱。不过后来慢慢成熟,就不会特别较劲了,变得比较放松和自然。在社会上还是存在种种不平等,不过我认为在这个不平等的大环境里面,个人努力还是有效的。

Hi:会很怀念以前吗?
陈:其实到了这个年龄确实不轻松,除了创作以外,还有各种身外的负担在牵绊着你,捆绑着你。年老的父母需要照顾、艺术家以外的教职工作要去兼顾、身体上的病痛……每次去医院,你都会觉得人这一辈子太脆弱了,太不真实了。现在回想起来很怀念90年代,没有什么压力,每天就是一个人画画,那种状态持续了大概10年。
Hi:举办完这个30年的回顾展,目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陈:我不把它当回顾展,它算是一个中场休息,接下来还要继续下一章节。最大的感受是时间过得太快了,30年一转眼,再多给我点时间吧哈哈,这可能是一个有点奢侈的愿望。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