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作者:万林莉图片提供:偏锋画廊 2022年10月13日 专题人物

找到适合自己观看的距离

第一次现场看康海涛的作品,是在两年前的川美建校八十周年展上。他与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等461位艺术家共同展出,在纷繁的603件作品中,《光的记忆》这幅“模糊”的风景画,少见的去掉了画面上的亚克力板,直接以单薄的纸面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与灯光下。
《光的记忆》182×368cm 纸板丙烯 2016-2017
《光的记忆》182×368cm 纸板丙烯 2016-2017
如同被洗过一遍的画面,褪去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后来这件作品在偏锋画廊展出的感觉不同,光影里有些泛白的红墙,像一张被过度曝光的老照片,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在薄到几乎可以看清纸板的作品中,你很难近距离找到绘画常见的笔触,远看却能发现画面中厚重的层次与结构。

在康海涛的作品中,观者与画面始终处于拉锯的关系。如他所言“在一个合适的距离,你才能够放松下来,感知对象的状态。”而如何找到一个观看的“焦点”,康海涛坦言,他也是在与画面交流中才感受到的。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一段“紧张”的创作时期。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康海涛个展“向内·凝视”展览现场,偏锋新艺术空间,2009
康海涛个展“向内·凝视”展览现场,偏锋新艺术空间,2009
1996年,在川美黄桷坪老校区上学的康海涛,与大多数新生一样,一入学就被国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冲昏了头脑。与我们印象中日复一日画风景的画家“人设”不同,这位毕业于油画系的艺术家性格其实有些“跳跃”。大学时期他曾尝试采用各种媒介创作,甚至还学习了抽象表现主义,迷上了泼油漆。
 
但在短暂的迷失后,康海涛回到自己出租屋,面对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很“土”的事物:阳台上晾晒的橘子皮、屋檐底下的红砖,破旧的水槽、刚长出来的青苔……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微小、不值一提,却为生活所需要。
1996年,在川美黄桷坪老校区上学的康海涛,与大多数新生一样,一入学就被国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冲昏了头脑。与我们印象中日复一日画风景的画家“人设”不同,这位毕业于油画系的艺术家性格其实有些“跳跃”。大学时期他曾尝试采用各种媒介创作,甚至还学习了抽象表现主义,迷上了泼油漆。
但在短暂的迷失后,康海涛回到自己出租屋,面对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很“土”的事物:阳台上晾晒的橘子皮、屋檐底下的红砖,破旧的水槽、刚长出来的青苔……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微小、不值一提,却为生活所需要。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康海涛“角落”系列作品
康海涛角落系列作品

“突然,我就想返回内心这种真实感受了。”如康海涛所说,从大三开始,他静心创作了“角落”一系列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写生风格作品,毕业后还在工作地绵阳附近找了一个小书店进行展出。此后,康海涛意识到创作必须是自我真情实感的流露,要用心与画面进行交流。

《红鞋垫》15.5×30.5cm 纸板油画 2000
《红鞋垫》15.5×30.5cm 纸板油画 2000

一步步搭建夜景

 
2000年大学毕业后,康海涛离开了黄桷坪老校区,来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四川绵阳。自己的“角落”系列作品却无法继续画下去了。与山上安静、黑暗的环境相对应的是与日递增的孤独,那时候他才20多岁,还不希望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分隔开。
 
绵阳无数孤独的夜晚,让康海涛常常想起在自己北碚家附近的西南大学,他一到寒暑假就跑到学校打篮球、踢足球。在绵阳任教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四周漆黑的夜景,将它们用相机或手机拍成照片,再一笔笔把它们搬进画中。
 
《遥远的山岭》102×162cm 纸板丙烯 2006
《遥远的山岭》102×162cm 纸板丙烯 2006
2017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康海涛同名个展展览现场展出的康海涛摄影作品
2017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康海涛同名个展展览现场展出的康海涛摄影作品
相比厚重的油画材料,康海涛似乎对水墨更有好感。为了表现如墨般稠密的夜色及天空的层次。他还在作品中采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积墨”手法,来加深夜景的深度和空间感。现在康海涛绘制大尺幅作品时,他会在适当距离观察照片,再把感受转换到大幅的纸张上,反复叠加,形成绘画。
 
这些叠加涂画就像在画面中建筑房屋,在长时间搭建的过程中,康海涛的绘画情绪已经流失,逐渐转变为一种理性的塑造。而作品画面上用来定位的小十字标记,也像建筑时的“钉子”与“墨线”痕迹,被保留了下来。经过艺术家的转换、投放,近看真实的细节被模糊,具象的事物被放大,慢慢延伸为朦胧的感觉。在他身上恍惚可瞥见,三十年来南征北战的绘画川军,如何面对画布找寻真实的自我。
 
《平行空间》62x88cm 纸板丙烯 2020
《平行空间》62x88cm 纸板丙烯 2020
 《平行空间》作品局部
 《平行空间》作品局部
2006年康海涛结识了画廊主王新友,成为了偏锋合作时间最长的艺术家之一。他与画廊合作的首展“向内・凝视”也于三年后在偏锋画廊(当时名为“偏锋新艺术空间”)正式开启。后奥运时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涛汹涌的新艺术潮流已沉寂,作为风口浪尖的70后艺术家代表,他有时候也自我怀疑,是否真的是当代艺术圈的人。他以一口标准的“川普”无可奈何地说:“好像我性格本身就与那些潮流、时尚距离较远。”
康海涛个展“向内·凝视”展览现场,偏锋新艺术空间,2009
康海涛个展“向内·凝视”展览现场,偏锋新艺术空间,2009

看不见的“风景”

康海涛的作品即将结束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的展出,并将前往英国伦敦克伦威尔之家巡回。平时居住在成都进行创作的他,由于新一轮的疫情反复,被封控在了小区里居家静默。这位无法外出的艺术家,除了看看过去拍摄的照片聊以慰藉外,还直接面对虚空的纸板,进行较为抽象的创作。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展览现场,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拉脱维亚,2022年7月8日至10月16日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展览现场,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拉脱维亚,2022年7月8日至10月16日
不同于“夜景”系列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康海涛将内在直接投射于空白的画面之上。取一张白纸,一支铅笔,随手落笔,沿着点线,盯着画面,仅仅依靠直觉和灵性引导创作,最后不断地涂抹生成画面。康海涛并不将此简单定义为西方的抽象,可能更接近中国画里的“心象”。
艺术家康海涛在创作中(摄影:张北 服装:单农)
艺术家康海涛在创作中(摄影:张北 服装:单农)
《无题》52.8×38cm 纸上铅笔 2016
《无题》52.8×38cm 纸上铅笔 2016
《无题》52×38cm 纸上铅笔 2011
《无题》52×38cm 纸上铅笔 2011
自由涂抹是康海涛性格里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早在2010年,康海涛创作的作品《墙》就已具有抽象构成的意味,从绘画对象几何形态化,到被概括为简明色块的光影。现在康海涛的笔触越来越少,他认为自己目前更为重要的是“做减法”。
《墙》110×77cm 纸板丙烯 2010
《墙》110×77cm 纸板丙烯 2010
《树》182.5×244cm 纸板丙烯 2019
《树》182.5×244cm 纸板丙烯 2019
如果康海涛的内心是一面镜子,外界的风景需要借助光线反射进入。他通过加工这些图像,将它们以不同的距离投射到纸板画面上,形成独特观看体验的同时,他已将自己的心灵虚像,直接投射在抽象的画面上。尽管身边大多数的风景如同模糊的记忆,在黑夜里隐匿,但画面上那些微妙的光仍是整个作品的魂灵。
艺术家康海涛(摄影:张北 服装:单农)
艺术家康海涛(摄影:张北 服装:单农)

尊重自己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最开始为什么想要进行“夜景”系列创作?
康海涛(以下简写为康):我一直以来都有“夜游”的习惯,而刚刚参加工作的地方又在一个小山上,晚上特别安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孤独,这样的环境里面呆久了,自然而然就有了想去表现它的冲动。在大学创作“角落”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绘画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艺术潮流会影响你,但仅仅表面地模仿是不会动人的,艺术必须返回内心,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夜晚”对我来说意味着向内和节制,它其实也是一个放大的角落,本身又特别美,我为什么不去画?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康海涛工作室(摄影:张北)
康海涛工作室(摄影:张北)
Hi:你晚上出门拍照,收集绘画素材有计划特定的目的地吗?
康:基本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大部分时间就是骑着单车在外面闲逛,发现有意思的场景就拍一些。有时候也会去某个特定的、特别有感触的地点进行拍摄。
 
Hi:你一般出门拍照的时间怎样安排?
康:如果没有其它事情,一般晚饭后就出门,没找到感觉就早早回去,如果有感觉就会多拍一些素材,晚一些回去。有时候为了拍到一个好的图像,需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会拍很多图片;也有一些时候,随手一拍,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Hi:你在创作“夜景”系列作品时间跨度比较大,你是否在意画面与你最开始看到景物的感觉不同?
康:我也经常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图像可能只是一个契机,从这里开始,然后让自己表达的状态和这个图像尽量地融合,从这种状态中去抓住你想要的感觉。绘画不仅仅是模仿和解释,其实是在表达你自己,是在高度贴近自己内心的状态中去提炼出你对所描绘对“像”的理解,它是混沌的,是变化发展着的,而不能事先设定好。现在“夜景”系列绘画的这种创作方法时间比较长,它会流失掉很多一闪而过的细节,但同时,它又会多出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层次感、厚重感等等,我觉得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
《彩色房子》 92×201cm 纸板丙烯 2011-2012 
《彩色房子》 92×201cm 纸板丙烯 2011-2012 

在流淌中找到感觉

Hi:对于油画这种材料,你对水墨更感兴趣?
康:我画油画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状态,但我在松节油的流淌中找到一些感觉。我觉得油画可能更适合塑造,表现一个真实而富有质感的对象;而水性的材料更适合自己的心性,画面呈现的质感更加通透,表达起来更加自由、灵动。
 
Hi:你“夜景”系列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积墨”的手法?
康:对,其实就是用调得非常稀薄的丙烯颜料一遍一遍的叠加。这样的方法可以画出夜晚天空既深邃又透明的感觉,可以画出树林的层次感和厚重感,同时它能更好的去呈现光。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与夜同行,他画下了看不见的风景
康海涛个展“风景的天文学”,偏锋画廊,2021
康海涛个展“风景的天文学,偏锋画廊,2021
Hi:在你的作品画面上有小十字标记都是定位用的痕迹,为什么你不消除这样的“绘画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绘画的“过程”与“结果”的?
康:其实这些痕迹在早期的作品里面是擦掉的。后来在画一件大尺幅有建筑空间的题材的作品时,发现这个标记就是建筑上测量过的痕迹,和墙壁上留下的钉子一样,它其实就是建筑的一部分,我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自然而然留下来了。画画的过程确实是发展变化着的,在不同的时间里面,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2020》167.2×252cm 纸板丙烯 2020
《2020》167.2×252cm 纸板丙烯 2020
《2020》作品局部
《2020》作品局部

我无法去解释是什么是当代性

Hi:为什么你特别重视画面里的光?
康:不同的光线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带来不同的感受,光如果能处理好,它会让画面有灵魂。
康海涛个展“风景的天文学”,偏锋画廊,2021
康海涛个展“风景的天文学”,偏锋画廊,2021
 
Hi:你的作品近看模糊,远看反而更清晰,对此你是如何观看的?
康:其实这是最近画画的一种感受,当我画大尺幅的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在远一点的距离,比如七八米以外来看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它很真实,但当我走到作品面前的时候,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笔触都看不到,只看到画面内部的一些抽象的痕迹。这也许和自己的视力有关系,但同时我又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就像飞机穿越云层一样,里面只是一团雾气,感觉它完全是虚幻不实的。
现在创作的时候,我会站到很远的地方去看,然后再走近画,我会用大的笔触去概括画面琐碎的细节,会把一张很小的图片放很大来画。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种体验很特别。
《界》320×485cm 纸板丙烯 2019
《界》320×485cm 纸板丙烯 2019
《界》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Hi:你是否考虑过你作品里的当代性?
康:我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最真实的一些感受,我无法去解释什么是当代性,我也承认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看不懂。我甚至觉得艺术本来就是有局限的,它只是不同时空里面每一个非常真实具体的个人构成的。一件作品并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它只能存在属于它的时空区域里面。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