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吉安 应物会影

作者:朱赫 2016年12月5日 专题人物
姜吉安 《正反合》 64x64cm,31x18cm 现成品绘画 2016
姜吉安 《正反合》 64x64cm,31x18cm 现成品绘画 2016
逆水行舟者

十月下旬的一天,无阴无晴,北京城照例被裹抹在浓重的雾霾之中。姜吉安的展览“应物会影”的布展工作已经紧张的筹备了一段时间,在灯光通亮,纯净白色的展厅见到穿简单黑色外套的姜吉安,让人心中多出一份宁静之感。姜吉安干净利落,带一副黑框、并不完全呈圆形的眼镜,更显温文尔雅,讲话睿智稳重,语速不快不慢,使人自然而言的想起《诗经》中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姜吉安是非典型的六零后,他1983年开始大学生涯,期间经历大量西方思想的译介与涌入,众多艺术家也纷纷向西方当代转向。姜吉安却始终选择逆水行舟,逝者如斯,西流不歇,而坚守东方本位者,独行且醒。只是生活的困顿,亦是一段阴霾,毕业之后,姜吉安也曾一度靠给出版社绘制连环画赚取生活费,所幸工资不菲,让他也可坚持自己的创作。再后,功夫精深,自然雨过天晴,一切水到渠自成。
姜吉安喜好饮茶,可惜采访并非在他的工作室,无茶佐伴,我们围坐在桌前喝咖啡,他坚持不添糖或奶,只是干脆利落的喝完一杯咖啡。这似乎也暗合此时姜吉安对于传统与西方的态度,在历经了对西方的模仿与消化之后。西方的传统,更像是可资使用的工具,或曰咖啡,饮亦可,不饮亦可。而传统似茶,平淡却幽远,貌似一成不变,实则日新月异。而姜吉安在传统中浸沉潜行,作品更以胶柱鼓瑟为表象,在更深层的语境下日日新,又日新。
《两居室 No.1》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1》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2》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2》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物的日常性

2007年,姜吉安在望京附近租下一套寓所,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装置作品《两居室》,他将所有物品涂成白色,再用素描的方式,将光影的明暗关系绘制在两居室内的所有物品上。这件作品在他本次的展览“应物会影”中被重新再现并展出,同样被展出的还有他近年创作的几个重要系列,“茶”系列和“丝绢”系列。在“茶”系列中,姜吉安用剩余的茶作为材料,以茶造纸,以茶染色,以茶表物,茶叶既是表现之物,又是表现和物体本身。“丝绢”系列,丝绢被制作成墨,墨被用来在绢上作画,制墨所剩的残渣则被用来制作所绘事物的模型,媒材与介质之间的距离又一次被模糊,割裂又合为一体。
而在这三件作品中,连接展览的是物的日常性,和物体的温度。姜吉安说,“茶”和“丝绢”系列,日常物本身变成绘画,《两居室》是用艺术反思艺术的作品,通过日常物品落实到人的日常经验中,与观者的日常经验形成碰撞,艺术在这里被看做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在姜吉安的作品中日常经验(living experience)作为物质本体存在。日常性将历史传统转化为心理情感,理性转变为感性,社会性转化为普遍个体经验,在本体中投射完整的世界。它的非线性逻辑特征,决定日常经验必须经由审美主体情感机制建立,并在想象和顿悟中保留外界事物的感受总和。
《两居室 No.3》 244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3》 244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4》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两居室 No.4》 366x264x200cm 绘画装置 2007-2009
以物观物

理论家偏重于阐释,而艺术家则勤于实践,而艺术家的践行有时难以言表,需要借助理论家之口表述。幸运的是,姜吉安正如他在水墨领域的宋元前辈一般,躬行践履又善于论画。他在解释自己创作时,着重强调了一个词”以物观物“,他解释说,”以物观物“最早来源于老子”以身观身“的概念,其后在北宋理学家邵雍的理论中,这个词汇被进一步完善,邵雍认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邵子亦讲:”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在姜吉安的观念中:“以物观物”强调抛弃主观习见去观察事物,用尽可能弱化主观习见的赤子状态,去以物观物、以事观事、以身观身,让事物呈现自身的各种信息。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无论是”茶“还是”丝绢“,物质均保留了其本身的特质和信息,这些客观物都依旧留存他们的温度,茶叶还是在沸水中浸泡的嫩芽,丝绢仍是在火焰中灼烧的经纬。姜吉安并不仅仅是弱化创作者的主观性,他的作品中“物”与“我”还可能是互相观察的,李白的诗中写“相看两不厌”,似乎可以指向姜吉安创作中的另一个层面。在互观中,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并最终“物我两忘”。
采访结束时,问起姜吉安更为细致的日常生活都包含了哪些内容,他回答:喝茶,看书,创作。浓茶苦涩,而淡茶幽香,而对淡这个词最好的解释莫过于“淡然常有怡,与物固无瑕”。
《梅开半树半开梅》 199x51,46x14cm,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6
《梅开半树半开梅》 199x51,46x14cm,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6
Hi艺术=Hi 姜吉安=姜

应物会影

Hi:这次展览的名称为“应物会影”,为什么会考虑使用这个题目?
姜:应物会影,会使人想到谢赫“六法”,但与六法中“应物象形”倾向于扑捉幻象不同,我们取庄子《知北游》中应物之变的含义。“应”和“会”强调的是人与物、人与影的交互过程。绘画在“应物之变”和“会影之幽”的过程中产生。同一物转变为绘画,我把它叫做“现成品绘画”,“应物會影”是现成品绘画的方法论,与“以物观物”方法含义一致,如果愿意,或者可以叫第七法。
Hi:光和影是否是一个相对西方的概念?
姜:曾经是,但经苏联传入中国几十年之后,在学院学科化的长期实践中,已经变成了一种中国的新传统。比如我,从初一就开始光影法素描训练,直到大学毕业,而且这套系统在中国代代相传至少7代了。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日常经验。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所谓传统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静止不动的东西,就像佛教进入中国,成为日常经验之后就具有了中国性,在这里,是否成为日常经验是关键节点。
《五柿图》 113x45,19x13cm,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5
《五柿图》 113x45,19x13cm,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5
日常性的艺术

Hi:这次展览的作品《两居室》是你从2007年开始创作,当时为何会考虑想这样的项目,与你对传统的思考是否相关?
姜:2007年正是西方艺术体制在中国统治力很强的时候。大多数艺术家都希望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所以就会主动揣摩西方的趣味标准,甚至有排队见西方策展人的现象出现,这很被动也很没面子。而反观中国传统中艺术的生效机制,就会看到另一种制度,日常性艺术制度,在这种制度中,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效的,艺术观念的传播机制和结构如同水之涟漪,逐层渐进,又环环相生,内含传播主体间彼此尊重和自由取舍。这与西方艺术体制中的那种宣教性、观念灌输和观念征服不同,这也是所谓民主的悖论。《两居室》项目在日常居住空间中实施,隐含这样的制度批判。作品内部则是关于图像和视觉问题的,关于视网膜的可靠性,关于素描作为艺术秩序的惯性化问题,《两居室》是用艺术反思艺术的作品,通过日常物品落实到人的日常经验中,与观者的日常经验形成碰撞,艺术在这里被看做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Hi:在“丝绢”系列中你更想表达什么样的观念?
姜:这个系列主要是讨论绘画面临的危机,第一是在西方极简主义出现之后,图像绘画的历史性意义已经丧失了。另外,图像科技的强大,超高像素手机的出现,图像编辑软件的普遍化,可以很好地制作从写实、超现实到抽象、极简的图像并表达情感,在这种人人都是图像艺术家的现实下,艺术家的图像制造意义已经微弱了。同时,网络社交媒体泛滥的图像假象,扭曲人们的判断,阻碍真相获得。这些都促使我寻求实在感。我用“现成品绘画”回应图像绘画困局,用物理意义上的回文结构让——“绘画成为物成为绘画”。现成品绘画包含物自身的物理信息、味道和触感,单纯的图像幻象则无法感受到这一点。现成品绘画思路,与传统的“以物观物”方法有关,“以物观物”强调抛弃主观习见去观察事物,用尽可能弱化主观习见的赤子状态,去以物观物、以事观事、以身观身,让事物呈现自身的各种信息。
《茶中故旧》 61x12,11x11,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6
《茶中故旧》 61x12,11x11,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6
不要总是模仿

Hi: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创作与古代的文人画传统相关联?
姜:我的创作与文人传统有关,这种关系不是画法和形式的,而是与它的运行机制有关。文人画就是那种很日常的状态,品茶、赋诗、操琴、问对、诘难、书跋、丹青,许多我们现在追捧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这种艺术也会暗藏当时的批判性,并与当时语境中的日常经验搅拌在一起,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在我们的时代,艺术要与我们特有的问题经验相关。
Hi:你偏爱传统的态度是逐渐变化的还是一直笃定传统的价值必然将发挥作用?
姜:我从80年代末开始认可传统中的某些价值,因为在这之前将西方艺术从写实到抽象已经模仿遍了,吃多了就厌倦了。1987年前后开始关注民间美术,这期间对墨家、名家关注较多,因为墨家与民间的器物制造关系很大。对传统的关注,很容易陷入“天地宇宙、气、道、精神、文脉”等等大而空洞的口号中,也容易陷在传统绘画的笔墨形式中,这在传统水墨艺术家中很常见。我尽量把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具体化,尝试去深挖和延展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尝试在我们面临的社會与艺术现实中,检验它的效力。传统中埋藏着一些闪光的思想方法和有当代价值的机制,需要我们把它们拉到当前,并与我们时代的日常经验有效混合。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