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作者:朱凡 2013年11月12日 专题话题
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回顾中,高名潞提出“公寓艺术”的概念。他以此描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中国前卫艺术在前画廊时代的生存境况,艺术家们在当时美术体制不够宽容和缺乏艺术市场背景下的特殊选择。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拍卖的“亿元时代”业已到来,却有这样一群年轻艺术家,在生活的裹挟中远离都市,驻扎燕郊,选择了将居住空间、创作空间、交流空间三位合一,以最恰合时宜的方式和最实在的生存哲学,在现实中寻找一种低成本、延续性高的职业艺术家生活方式。他们可能不富有,但绝不窘迫。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多年以前到过燕郊,陪朋友看房子,那时的房价低得犹如天赐的礼物。当然,时间一去无返。只是,我从未想过,在北京众多艺术家聚集区中,燕郊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关于这意料之外,借用同事的境况举个例子。他刚在燕郊买了房,除了为了房产证、贷款的奔波之外,在798附近租住的他坦言,至少一年都不会到燕郊去了,房子空着就空着吧。当被问及原因是,他的理由就如同心里的潜台词一般——太远了!就是在这样似远非近的尴尬距离中,我带着为什么选燕郊的疑问,进入这个庞大的卫星城,寻找大隐隐于市的年轻艺术家,探寻他们的生存方式。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燕郊不是市

燕郊不是市,只是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代管的县级市三河下属的一个镇。这是这样一个行政规划上的镇子,由于与北京隔潮白河而望,成为了北京城市外缘最为著名的卫星城。燕郊的房地产业异常繁荣,相较之北京城内五环内房价已然飙升至三四万的高度,燕郊突破万元的均价还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如同房产广告上的宣传口号一样,30分钟直达国贸成了燕郊最大的卖点。以国贸为起点的众多8字开头的远郊公交车穿越高速公路,将希望降低房屋成本的众多北漂输送与北京之间。每天,国贸桥下的公交枢纽,人们排起长队等待回到燕郊的公交车。已经开通的地铁6号线加之公交线路,同样成为了燕郊与北京接驳的重要交通线路。众多居住在燕郊的私家车主也以拼车赚个油钱的方式,形成了另一条通往燕郊的“公交线路”。

艺术家们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作息,无须在早晚高峰中体验拥堵,所以当燕郊通达市区在合理的时间范围之内,燕郊中容量巨大的居住区与实际居住率的差距让房租价格相对低廉。就是源自这最初的原因,囊中羞涩的众多年轻艺术家在其中找到了舒适的栖息地。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最不差的是房子

即便早先在国贸见多了上上城铺天盖地橘色卖房小广告的疯狂,多年未到燕郊的我依然备受震撼。经历了高速公交一路的昏睡,快到燕郊地界时,路旁高耸的巨大地产广告林立仅仅是震撼的开胃菜。高速出口到燕灵路口的车流缓慢甚至短时的拥堵,都让人即刻体验到燕郊已非昔日清冷的郊区。进入燕郊,就进入各种建筑风格售楼处的包围,更有精品楼盘超市的超大型售楼中心,各式招牌都在使劲浑身解数吸引购房者的参与。燕郊入口处新建的东贸,带着纽约式的高耸,颇有几分叫板国贸的意味,尚未完工的工地围栏上更是打出了“别了!簋街”、“忘掉!三里屯”、“BYE!后海”、“再见!西单”的广告语,气势嚣张的同时,也令人感受到作为卫星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强势发展。夜晚燕郊繁华的沃尔玛、新世界百货在霓虹灯的璀璨中,显得不太真实,甚至有些山寨。至于如世贸天阶的巨型天幕、音乐喷泉、华表在口水歌的节奏中,那就真真打上山寨的烙印。

且不说上上城盖到了第n期,且说是夏威夷系列的楼盘就有东方夏威夷、夏威夷西谷、夏威夷南岸、夏威夷北岸、夏威夷蓝湾不等,香格里拉、维多利亚这些洋气的称呼都成为了燕郊楼盘名称的一部分,纳丹堡和美丽湾也是好位置,以风景著称。而首尔甜城从名字就感受到韩国友人向燕郊的迁移过程。
在燕郊,最不缺的就是房子,买房的人多,空房子也多,出于投资目的的买房者由于租售比差距明显,房租水平低廉,往往不屑于装修。恰恰这些空置的公寓甚至毛坯房给了年轻艺术家生活的空间。他们租住毛坯房,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改造中,开始了他们的公寓生活。
房子外的高级灰

入住率不高的卫星城其实为数众多,对艺术家而言,燕郊虽有了房子,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一个被高级灰标注的契机。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2006年迁入燕郊,有着巨大的校区和与美院本院本部一样的灰色建筑群。学校的入驻不仅带来了青年教师必然的居住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燕郊周边的刚性需求。自然而言,画材不再成为困扰艺术家的问题,解决艺术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另一产业也应运而生——考前班。附中周边带动了一系列的考前班,与高考美术考前班不同,这是考取央美附中前的集训营。

有艺术家给我算了这样一笔账,附中考前班的平均收费在一万元上下,其中专业培训、文化课培训、食宿的费用各占三分之一。但附中考前班的时间较长,通常有九到十个月之多,加上最终冲刺期的费用,一个学生的基本花费在十几万元之上。这也为居住在燕郊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当然也还是有些人会选择到外地代课,高考考前班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解决了一部分艺术家的生计问题。这次采访就不太是时候儿,很多艺术家在外地代课,空屋甚多。附中校区与美院之间的通联班车也为艺术家们解决部分交通难度。据了解,位于后沙峪的城市设计学院也已经部分搬迁到燕郊的附中校区。燕郊还是位于望京的美院本科生部未来的搬迁之所,将于北京电影学院相对。不过未来的事儿,谁知道呢?

现在,燕郊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年轻艺术家。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居住了上百位年轻艺术家,以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居多,偶有清华美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其他学院。和其他艺术区相比,或许数量上略显稀少,结构上过于松散,但关于艺术家由工作室向公寓的生存形态的转变依旧值得关注。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超现实的风景

燕郊的艺术家们,花着500至1000元的房租,住着奢侈的大面积公寓,看着超现实的风景。房子或许不是自己的,但生活却是实打实的。

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张书笺和郭淑玲,是那届学生中最早进入燕郊的。他们现在住在紫竹园——燕郊最早的别墅区中的平层顶楼,是一套有着小跃层的200平米的公寓。张书笺说,大四的时候,他们就决定留在北京做职业艺术家,于是开始为未来打算。最初是听说燕郊房价便宜,结果来看房的当天就毫不犹豫地租下了一套公寓。一年期满后,他们搬到了现在的房子,房主是央美老师陆亮。张书笺说,比起其他的公寓,房子有简单的装修,生活方便,原本就是用作工作室的房间也不用特别小心弄脏,省去了与其他房东打交道的麻烦。站在养满植物的阳台上,郭淑玲指着小区内的房子,描述着冬天大雪时的美丽。她说,“不知是什么样的开放商才敢将房子涂成大红大绿的,下雪时,一片纯白间显得特别超现实。”

罗蔷,2009年毕业于央美版画系,在美林湾租住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卧室、书房、库房各占一间,而宽敞的客厅,是她的画室及会客区。虽然也是毛坯房,但爱干净的她将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她的前窗是高尔夫球场的绿茵,后窗紧挨着潮白河。坚持在素描绘画和老照片影像之间寻找关联的罗蔷所需要的工作空间不大,公寓恰好可以满足她的要求。她住过顺义,也在宋庄租过工作室,最终选择了燕郊。安静、舒适是她给出的理由。

而2011年从清华美术学院毕业的吴升知在去年从顺义搬到了燕郊,他与几个同学合租了一套三居室。为了专心创作,他辞去了艺术媒体的工作,在放弃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之后,燕郊的生活显然更加科学。他们租住的是毛坯房,每个月的租金在600元左右,在租住前,三人分摊了卫生间、厨房的简单装修费用。而据吴升知透露,就他同班同学中有三分之一住在燕郊。现在的生活让吴升知可以在客厅中安心创作,在今年的凯撒大学生提名展中他获得三等奖,又刚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英国约翰·莫尔绘画评论奖的驻地探访。他对可以专心创作的燕郊生活非常满足。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非工作室的喜悲

青年艺术家从传统对工作室的幻象与需求中走向公寓,也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公寓的空间有限,楼梯和电梯间无疑成为大幅画作的强性限制,画框无法上楼,画好了搬不出去。所以居住在燕郊的艺术家虽告别了工作室冬冷夏暖的极端气候,但同样遇到了自己的问题。

勾文娟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算得上是燕郊艺术家中学姐级人物。她的专业是丝网印刷,其创作技巧在近几届学生中皆属翘楚。毕业后,她曾经生活在美院周围,使用学院的机器坚持创作了近两年的时间。但勾文娟后来意识到,艺术家仍旧需要与社会对话的经验。她很幸运,寻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进入百雅轩的版画院工作,并在燕郊购置了自己的房子。像勾文娟这样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由于专业和媒介的限制,需要依靠设备完成,个人的公寓无法完成,这也使得他们毕业后的独立创作更加困难。勾文娟透露了她一直以来的想法,希望可以构建自己的版画工坊,引进设备整合运营的同时,完成独立创作。在话语中,她也对于当下的艺术衍生品对原创版画创作的冲击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董媛、苏志光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第一批毕业生。现在他们在美林湾的花园洋房中租住了一套一层复式,带有花园和半地下室,平日里可以种种菜,还养着一猫一狗两只鸡。不过他们正打算带着他们的家庭成员,一只漂亮的苏格兰牧羊犬赞赞搬到另一套位于十八层的房子中,原因是半地下工作室的供暖问题无法解决,空间无法利用,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房租的上涨。未来的公寓虽只有现在的一半大,但也有120平米左右,面对众多的家当和作品,搬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工程。

2011年毕业的王潮湧在夏威夷北岸租用了一层复式中半地下的那层,原因非常简单,雕塑系毕业的他需要更多空间。虽然他的作品以木雕为主,创作也在室内的工作间中完成,但下陷的房屋所带的露天小院使得他的雕塑和耗材有了安家之处。但是半地下的房屋昏暗,缺乏天光,他不得不在工作间中安上大瓦数的灯泡,方可工作。雕塑创作期间带来的噪音也是他无法选择常规公寓的原因。离开学校的王潮湧觉得现在并非他理想的创作状态,已经重新进入考研的复习中。

公寓创作所遇到的问题,不止这些。工作区域与居住区域的合二为一,不由得使得公寓空间依旧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同样居住的琐碎反之也对创作产生些许纷扰。而在公寓中,对于非绘画媒介的尝试,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郭淑玲最近在工作室就转向研究小型装置,织物与水泥的软硬对比,是她近来在原有绘画系列之外的探讨。但是在家中把弄水泥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令郭淑玲非常头痛。她与张书笺二人也正在考虑是否要再租住一套公寓,将工作室与居住分开。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遥远的尴尬

几乎所有燕郊的受访艺术家对于展览和艺术圈的熟悉程度,远远没有居住在798周边艺术聚集区的艺术家来得丰富。由于交通等种种原因,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开幕当天去看展览,而是积攒几个比较优秀的展览,一天“扫荡”。而从严格说来,燕郊也的确不是一个常规讨论范围内的艺术区,缺乏展览空间,松散的艺术家居住也使得策展人、画廊的走访可能性极低,大多是与已经建立合作的画廊进行点对点式对话。而对于没有画廊合作的艺术家而言,燕郊无疑是孤独的,他们只能埋头在公寓中创作,忍受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孤独,以便在日后获得机会。

燕郊虽然与宋庄隔潮白河而立,但居住在此的艺术家往往对于宋庄混杂的氛围而不予置评。想来也是,在宋庄和燕郊之间做出选择的年轻艺术家们内心早就有了自己的评断。从学院毕业的他们,更多地向城市内核中的艺术活跃区投射关注。在对话的字里行间,原本是主动选择安静的他们,无意中流露出对于当下艺术发展的信息匮乏,带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愈加渴望对人对话。对居于燕郊的艺术家们而言,如何在遥远的安静中保持与艺术生态的紧密联系,想来是一道困难的平衡训练。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生活的智慧

燕郊在修辞上与望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着与北京城根扯不断的渴望与联系。卫星城与城市中心的辩证关系,同样纠缠着在燕郊居住的年轻艺术家们。在采访中,正逢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艺术家们纷纷相约回校庆祝。距离依旧解不开他们与母校的情结。

而生活,成为了住在燕郊的艺术家的主题词汇。选择以艺术家为职业,就不得不考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燕郊,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年轻艺术家们已经将家庭、置业、投资等考量综合看待,在一个本就不稳定的职业中抵抗通货膨胀,需要智慧。

随着房屋租金的整体上涨,年轻艺术家的生活成本同样不断上浮。有人因此离开,或开始考虑更偏远的地方。在走访燕郊的过程中,也听多了关于离开的故事,往往因为燕郊生活的寂寞,创作的清冷,而重新回到望京、黑桥、草场地,寻找组织,归于热闹。但是大多数艺术家选择留在燕郊,延续他们已经熟悉的生活方式。

从长远来看,随着北京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未来没有获得政府批准的艺术区面对拆迁,只是时间问题。产权稳定的住宅区是否会成为艺术家的新选择?燕郊中间生长的公寓式的工作方式是否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燕郊的未来,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艺术区,一切尚不可知。但在房地产业爆发而应运而生的燕郊,今天正在经历艺术聚落的生长。
燕郊 卫星城中的公寓艺术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