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川 摄影是一场默契的表达

作者:张朝贝 2017年5月15日 专题人物
之前听说木川的名字,大概还是他作为其父王玉平的“御用”摄影师。11月6日,这位出生于1995年的年轻艺术家的第一次个展,在筑中美术馆新馆展出。开幕当日,北京已经有了几分寒意,木川身着深色大衣,头戴一顶鸭舌帽,颇具艺术范儿。
艺术家
艺术家
“ 默 契 ” 就 是 成 为 一  种 习 惯
“有时别人看见我的打扮,就问‘你是艺术家吗’,我会说我不是。”木川不想把艺术当作一件过于严肃的事儿,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轻松随意,也更加健康一些。他谈到自己十岁左右曾学习过绘画,三年后开始接触摄影,后来开始专注于摄影的创作。
木川喜欢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但在作品风格上并有受到直接的影响。“在生活态度上,我十分认可森山。曾经日本一位记者采访他,是否真的特别讨厌和人来往,他回答说,真的不和人接触就没法生活了。这个说得特别好,我觉得周围的人就像镜子,你不和别人沟通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木川曾在展览“燕子”系列的前言中提到,自己一直都有和女生说话会特别紧张的毛病,会误以为他就是那种“不和人接触”的类型,但这系列作品展出的却是木川与一位朋友默契的交流。“她是个肢体语言与表情丰富的人,常常让你感到轻松而惊喜,”在木川看来,图片不像电影那样拥有一条明显的时间线,因此在图片尤其是在人物肖像中,肢体语言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
展览中的“默契”系列,是木川在2013-2015年期间的作品,“我没有说把它们搁一块儿就一定都有关系,‘默契’只是一个大的创作提纲,说得简单点就是习惯,你做一件事成了习惯自然就有了默契,养成一种肌肉记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摄 影 是 一 件 很 自 然 的 事 儿
对于这次展览的名字“四季之冬”,木川并没有考虑太多,“之前也琢磨过怎么取名,但都太啰嗦、太矫情了,干脆就直接跟当下的季节贴切一点儿,取一个季节的名字,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而这些作品大多也都是在冬天拍摄的。
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黑白系列的,也有少量彩色作品。“黑白色作品看着不累,所以大家都爱看。可能是它没有颜色的干扰,因此作品在说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不太擅长做让人烧脑的东西,它们其实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也都挺好玩的。但就跟做菜一样,你不能一味儿都放盐,有时候也得加点儿糖加点什么调和一下,所以也会有几张随机的彩色作品。”
十三岁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木川有一些做项目之类的创作计划,后来发现这想法并不合适。在他看来,做Project、沙龙之类的事儿,都是西方人的行为习惯,如果一下都规划好了,对中国人尤其是自己来说可能就有些拘谨,“生活还是随意点、简单点比较健康。”
木川在创作中似乎并未受到摄影史的影响,“有些人想表达的东西就需要有那段历史作为支撑,但我创作的关于生活的这些东西就没有必要了,我在路边拍朵野花不需要考虑艺术史,我只需要知道它是朵花就行了。我看到好看的东西就想要用摄影去记录下来,就跟到点上厕所一样,是件很自然的事儿。”
《燕子》系列
《燕子》系列
《默契的滋味》
《默契的滋味》
《默契的滋味》
《默契的滋味》
Hi艺术=Hi  木川=王
Hi:为什么你开始学习画画,后来转向摄影?
王:摄影在中国还不是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不如绘画、雕塑的接受度高,很多人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儿,所以现在的气氛不得不搞得严肃一点。其实中国摄影的起步在清末,几乎和西方是一样的,但后来被战争年代给打断了。我小时候学画画,最讨厌的就是摄影师,没想到后来自己也干了这一行。
Hi:你提到自己喜欢森山大道,受到他的哪些影响?展览中有一件海景照片有点森山大道的味道,但海平面是倾斜的,是刻意拍成这样的吗?
王:在作品创作风格上,没有受到过直接的影响,就是认可他的生活态度。那张照片是有年夏天在台湾基隆拍的,可能是相机没端稳,没有刻意拍成那样。而我也不会用PS这类软件,所以从不修图。
Hi:你在英国读书期间对创作的影响?
王:比起在校园接受学院派教育,我更多时间都是在城市中获取灵感。我创作也没有固定的风格,“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如到了这个地方风景好,那就多看看风景,这个地方人好,那就多看看人。我就尽量真实地去记录它们,这比坐在课堂里学到更多。
Hi:你的艺术创作会不会受到王玉平老师的影响?有没有活在父亲“阴影”里的感觉?
王:没往这方面想过,影响不多,但欣赏是一定的。因为我们做的事儿不一样,平时的相处和其他人一样,就是普通的父子关系。
Hi: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为你朋友拍摄“燕子”系列的作品?
王:我听做艺术的长辈们说他们那个时候都是画画,照相的人还不多,经济条件也有限,所以就没有留下来什么影像,挺可惜的。既然现在有这个条件了,那就趁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留下来一点东西。记得有人说过,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说得特别好。但我没有在她画画的时候拍,那样会显得有点千篇一律,一般都是在休息聊天的时候,那会儿人是最放松的,小情绪都调动起来了。
Hi:有没有在创作中进行过商业上的探索?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职业的艺术家吗?
王:不是没想过,但目前我做事情的方式和商业是相悖的,商业探索可能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我还不具备做那个能力。我记得一个学者说过,什么叫职业?就是你靠这个吃饭。我现在还不具备靠这个吃饭的能力,所以还没达到专业。我当然也想靠摄影吃饭,但只能说该做的都去做,最后结果就再看了。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