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他开创了中国艺博会的1.0时代

作者:张浩文图片提供:王劲松、冯宇 2020年1月8日 专题话题
何冰(1943—2014)
何冰(1943—2014)
“何冰”是谁?即便是艺术圈的业内人士,大多对这个名字也是极为陌生的。如果不是7月20日在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如在——何冰艺术回顾”,这个名字或许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在何冰离世五年后,其女儿何佳沅与女婿王劲松策划了一场以纪念为名的回顾展,在浮现一个画家何冰之外,也重新提醒我们不要遗忘了这位中国艺术博览会的第一推手。
在该展览画册的开篇文章中,女儿何佳沅描述了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父亲:“为人处世上从来不会迂回地待人接物,得罪了很多人,也帮助过很多人。”艺术评论家水中天也写到,在何冰的画中感知到不会“俯仰随人”的画家个性。生活中的何冰虽然没学过烹饪,但爱吃会做,圈内出名;也爱开快车;脑袋不小心撞到玻璃后会幽默的说没把玻璃撞坏吧……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回忆中,逐渐拼凑出一个鲜活的何冰形象:瘦瘦高高,性格直爽,有些易怒,是个性情中人。也挺较真,遇到原则上的事情绝不将就。
何冰《雪漫荷塘》230×100cm×8 布面油画 2003
何冰《雪漫荷塘》230×100cm×8 布面油画 2003
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如在——何冰艺术回顾”展览现场
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如在——何冰艺术回顾”展览现场
此次我们采访了艺术家王劲松(何冰女儿何佳沅因在国外无法接受采访)、“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以及跟随了何冰十年的助手冯宇,以此来回顾这位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活跃在中国艺术现场的重要推手。
左起何冰女儿何佳沅、艺术家王劲松与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
左起何冰女儿何佳沅、艺术家王劲松与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
何冰(右)与助手冯宇
何冰(右)与助手冯宇
吴冠中的“关门弟子”
性格耿直的何冰一生虽然帮助过许多人,却也因脾气而得罪过不少人。这种脾性与吴冠中很像,似乎只有像吴冠中这样比他年长、比他“倔”的老头才能让他心服口服。据冯宇透露,何冰相当崇拜吴冠中,也曾试图考过吴冠中的研究生,但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而落榜。虽没有正式成为吴冠中的学生,但两人私交甚笃,何冰自称为先生的“关门弟子”,在何冰画作中也能明显看出吴先生对他的影响,何冰更将吴冠中视为除梵高外的另一个偶像。对他来说,吴冠中不仅在绘画方面,也在其为人、品格方面有影响。
1993年,他开创了中国艺博会的1.0时代
吴冠中与何冰(右)
吴冠中与何冰(右)
据冯宇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吴冠中与何冰往来甚密。1999年春天,何冰还跟随吴冠中一起去坝上采风拍摄。何冰很受先生的信任,在其策划的一些展览所出版的画册开篇甚至都有吴冠中的题字,两人志趣相投,亦师亦友。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吴冠中会在1999年把他的80岁大展放心交给何冰来策划操作的原因。而这也是相识多年后何冰第一次给吴冠中办展。
1999年何冰(左一)与法籍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左二)参加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
1999年何冰(左一)与法籍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左二)参加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
1999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的“1999吴冠中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吴冠中20世纪90年代的新作84幅。开幕上吴冠中向美术馆捐赠了如《崂山》《鹅群》《荷塘》等10幅重要作品。同期举办的“东西文化百年聚焦国际——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轰动一时,艺术史家苏立文、熊秉明等都有参与。何冰还与翟墨根据这一研讨会合作编著《论吴冠中——吴冠中研究文集》一书,收录部分艺术家、作家对吴冠中作品的评论文章。
1999年吴冠中艺术研讨会现场,右二为何冰
1999年吴冠中艺术研讨会现场,右二为何冰
一种新展销模式的敲门人
作为北京最早创办画廊和策划中国艺术博览会的何冰,他虽然眼光敏锐独到,思维活跃,但据其朋友讲,似乎缺少长性,加之性格冲动,很少能在一件事情或项目上持续下去。当他冒出一个好的想法时,就立马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何冰仅参加了首届艺博会后就退出的原因。
何冰《昔日东柏林》65×50cm 布面油画 1995
何冰《昔日东柏林》65×50cm 布面油画 1995
能接触到国际资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就显得弥足珍贵。一次偶然机会,何冰听移居加拿大的艺术家、策展人郑胜天谈起他参与策划的香港第一届、第二届亚洲艺术博览会颇受启发,决定在中国大陆也创办一个艺术博览会,于是与文化部下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展开合作策划,以售卖展位的方式,为画廊、艺术家搭建交易艺术品的博览会平台。1993年11月16日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诞生。彼时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毗邻港澳台,商业氛围浓郁,是潜在的购买力集中地。
1994年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现场
1994年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现场
但当时国内画廊屈指可数,所以首届博览会参展主体大多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家们也不会包装自己,部分作品甚至没有裱框就用胶带贴在墙上,有的则铺在地上,董梦阳以“菜市场”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尽管条件简陋,管理上也非常业余,但不管怎么说,它开启了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先河。像石虎、关玉良、朱伟等今天已经取得认可的艺术家都在当年博览会之列。
在举办了第一届之后,何冰因一些事情与公司产生了分歧,终止了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公司的合作。在这之后,中国艺术博览会由当时留在公司的董梦阳接手组织策划,继续举办了十届左右,展览地点也从广州搬到了北京。
1995年中国艺术博览会
1995年中国艺术博览会
2002年左右,董梦阳也离开单干,自己组织团队举办了两届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并明确提出画廊参展的模式。而在此之前,艺术家个体去参展的不规范形式已持续了十多年,这与国外艺博会以画廊、机构为参展单位的专业模式相去甚远。在持续了两届之后,董梦阳又创办了“艺术北京”博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
在1993年跟随何冰一同创立艺博会的董梦阳就此谈到:“要是没有那天也就没有今天,大家是这么一步一步走来的,1993年的艺博会确实有开创性贡献”。的确,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给当时的国内艺术市场带来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尽管当时它还处于鱼龙混杂的1.0时代。
既是画廊主又是展览策划人
一种新的展销模式是何冰作为画廊主思考的问题,所以对于何冰来说,博览会的创立并非偶然,这也与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经营的中国东方油画艺术厅画廊密不可分。1988年中国东方油画艺术厅创办于德胜门箭楼,这是北京最早的画廊之一,客户主要是来中国旅游的外宾。而画廊也举办过国际上的交流展,如1994年与德国TTT工作室合作的群展“德国艺术家访华交流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A.R.彭克(AR Penck)的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
1993年,他开创了中国艺博会的1.0时代
1994年“德国艺术家访华交流展”合照,上图右二、下图右一为何冰
1994年“德国艺术家访华交流展”合照,上图右二、下图右一为何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东方油画艺术厅开始与文化部下属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合作办展,后者也是之后合作举办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公司,但双方的合作在首届艺博会之后结束。在1994年冬天,画廊又并入文化部下属的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华瀚),并成立美术部。之后的展览就是在华瀚的策划组织下,直到2004年何冰前往澳大利亚。
1993年第二届油画年展何冰(左一)与詹建俊(左三)、靳尚谊(左二)、闻立鹏(右三)在中国美术馆
1993年第二届油画年展何冰(左一)与詹建俊(左三)、靳尚谊(左二)、闻立鹏(右三)在中国美术馆
1992年,何冰策划了“中国油画年展”。据王劲松回忆,对外界信息极为敏锐的何冰也受到两个事件影响:荷兰人戴汉志和德国人施岸迪于1991年开始构思策划的柏林“中国前卫艺术展”、1992 年张颂仁与栗宪庭策划的大型群展“后89 中国新艺术”。展览主办方是中国油画廊有限公司和中国油画年展组织委员会,汉雅轩画廊和东方油画艺术厅作为协办方参与。何冰与汉雅轩老板张颂仁、画商杨杰圣合作负责销售,其中首届在香港举办,后两届搬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而在香港设立精品展(第三届没有在香港展销)。
1995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入口
1995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入口
当时国内一批艺术界中坚力量,如吴冠中、水中天、妥木斯、贾方舟、尚扬、闻立鹏、靳尚谊、詹建俊、皮道坚等作为评审会委员(部分评审委员也参加了展览)连续参与了这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展览主办方设金奖8万元、银奖5万元、铜奖3万元,同时规定参展作品均可销售,据说,当时在北京展完后再去香港办精品展,几乎会卖掉一半作品。
1992、1993、1995年三届中国油画年展海报
1992、1993、1995年三届中国油画年展海报
因为隶属国家文化部,何冰近水楼台,国家层面的庆典或交流展览的策划和组织机会也常常落到他手中。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何冰策划了国际庆典活动“中国艺术大展”,展览包含15个分展,囊括国、油、版、雕、设计以及主体性创作、名家作品展等,并在全国五个城市同时开展。之后又策划了1999年澳门回归展览。1995年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分别举办“中国当代艺术油画展”,参加艺术家多是学院派现实主义画家,有12位艺术家参展:常青、邓箭今、郭润文、何冰、吕建军、刘影钊、毛焰、吴维佳、王易罡、许江、周长江、张胜。何冰既作为总监又作为参展艺术家参与。除了策划油画展览外,水墨领域何冰也有涉猎。1998年丹麦、瑞典举办的“现代中国水墨画展览”有周思聪、朱屺瞻、姜宝林、崔子范、王冬龄、洛奇、曾宓、王鏞、朱会平、阎秉会10位艺术家参展。
1993年,他开创了中国艺博会的1.0时代
1995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展览现场,左一为何冰
1995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展览现场,左一为何冰
新思潮与市场的冲击
虽然以官方的名义办展,但何冰策划的大部分展览最终面向的是市场、是藏家。所以展览之外也会通过拍卖行或在香港、澳门办分展销售作品。不过,这种以展览分销艺术家作品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却逐渐减少,艺术家积极性也远不如从前高了。一方面原因是当时政策对于体制内艺术家参展可获得的评职称、分配住房等指标的扶持力度减弱。而且随着市场逐渐活跃,艺术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展览和奖金的诱惑力变小,就不愿意将作品在一些看上去不太专业的商业展览中销售了。也因为参加展览的重量级艺术家减少,争取投资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开幕现场,右一为何冰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开幕现场,右一为何冰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外新思潮的涌入,大量自由职业艺术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受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运动、89现代艺术大展影响,思想渐趋转变,创作也不再局限于学院派统一的苏联现实主义表达手法,而是更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在表现手法、题材和方式上更趋多样性与活力,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对体制内艺术家和展览造成了极大冲击,市场也渐渐倾向于这批艺术家。这也是何冰策划的中国油画年展只做了三届的原因。
何冰(左)与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A.R.彭克合影
何冰(左)与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A.R.彭克合影
虽然上世纪90年代国外艺术市场早已出现千万美元天价的艺术品,诸如1990年8250万美元的梵高《加歇医生的肖像》、1997年以5000万美元成交的塞尚的《静物》等,但在中国,艺术市场却刚刚萌芽。何冰抓住了改革开放带来市场新可能性与机遇,创办画廊、举办艺博会、组织展览,在九十年代初期的艺术市场中乘风破浪,这种全国性和国际上的展览更是带动了一批画家不断地成长,也带给他们在经济和名誉上双丰收。而作为一手策划出中国首届艺博会的何冰,虽然组织了一届后就离开,但他推开中国艺博会的大门,这是如今国内许许多多兴起的博览会的源头,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是绕不过去的。也给当时国内艺术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是开创性的事件。而这件事也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留给后人铭记。
何冰(中间作画者)
何冰(中间作画者)
何冰90年代事件年表:
1988年  于德胜门箭楼上创立东方油画艺术厅
1992年  于香港举办首届中国油画年展
1993年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
1993年  于广州举办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
1995年  于美国举办中国当代艺术油画展
1995年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
1997年与1999年分别策划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的国家庆典活动中国艺术大展
1998年  于瑞典举办当代中国水墨画展览
1999年  策划由文化部主办的吴冠中艺术展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