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双:他寻找自然界的密码,画出所有隐藏的风景

作者:吕晓晨 2020年6月2日 专题人物
1948年,一位叫李玉双的少年从徐州赴京与久别的父亲团聚。他的父亲名叫李可染,彼时受徐悲鸿之聘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他们住的地方,正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现场:北京大雅宝胡同甲二号。
 
71年后的今天,李玉双在亚洲艺术中心缓缓讲起那段往事。今年他已经85岁了,儿女们也都各自成家。作为“李家山水”的传承者,他们两代人坚持以研究、传承一代中国画大师的文化脉络为己任;正如同半个世纪前,李可染改造中国画那般坚决与热忱。
艺术家李玉双(摄影:董林)
艺术家李玉双(摄影:董林)
艺术名门之后,走上工科之路  
 

尽管初到北京时还没有受到父亲点拨,李玉双却已经画得很好了。自三岁时母亲苏娥逝世后,他被外公——沪上戏曲名家苏少卿接到家中抚养,在舅舅的教授下开始画画。小学的美术老师见他画得好,甚至连同学们的作业都交给李玉双来批改。到北京之后,李玉双经常出入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室,并受到学院派绘画的熏陶,但李可染却不赞成他学画。到了李玉双要考高中的时候,李可染建议他去当工人。于是就这样,他进入了“国立高工”的工具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机械制造学校。直到李玉双50岁之前,他最主要的身份都是“物理学教师与工程师”。
然而,李玉双从未放下过画笔。在郑州的十年里,学校周围的公园、村庄等景色,成为他反复写生的对象。与父亲李可染最终选择了中国画道路有所不同的是,李玉双的创作更偏于西画的方式,因此他对透视、构图有着更为独到的理解。1973年,李可染已经回到北京,住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为外交部作巨幅《阳朔胜景图》时,李玉双来北京看他,就用自己的科学小方法帮父亲由小稿放大稿。那时他主要受到欧洲风景画影响,而当我今天在面对李玉双早期作品中如同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点彩画的画法时,问到是否有受到印象派的影响时,李玉双则告诉我,当时印象派因为“资产阶级趣味”的问题,连相关资料都难以看到;直到后期他买到一套前苏联发行的印象派明信片,才由于其也是写生的创作方式而开始喜欢上印象派的色彩。
《秋天的北小河》100x201cm 紙本丙烯水墨 2017WechatIMG272
《秋天的北小河》100x201cm 紙本丙烯水墨 2017WechatIMG272
要到“无我”境界时才动笔  
 

 
理工科的学习背景,也让李玉双对创作的理解多了一分理性。他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绘画的基本原理:世间一切事物,其实都是通过视网膜形成二维图像被我们观看,只是人类的大脑将物体解读为三维立体,因此我们都是用3D四维看世界的。李玉双在做的,就是寻找自然风景二维的光编码,然后再进行绘画,这样就可以进入到新的三维世界中。他说,发现了自然的光编码,就能看到自然界更多的美。他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光编码”。
 
尽管很早就参悟了绘画的理论和技术,李玉双依旧没有想过进入艺术圈的核心 。1985年他回到北京,开始了自己全职写生艺术家的生涯。彼时当代艺术界正在进行一场跨时代的运动:八五美术新潮。在这种情况下,李玉双依旧保持着自己与艺术圈的距离。女儿李冬梅回忆说,1980至1990年代家中有很多艺术杂志,李玉双以旁观者的角度观看着外界的种种变化,自己的创作上却没有分心,继续稳步向前。
2006年,已过七旬的李玉双终于建造了自己的画室“观画堂”,他的创作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除了素描、水彩、油画之外,他将目光也投向了丙烯、水墨、色粉、毛笔、宣纸等媒材。至此,他的创作也更为自由了。但不变的,依然是他每次写生的过程:先坐下来,看着风景,把“小我”放下,接着还要把“大我”也放下,最后达到“无我”了才开始画起来。“无我状态中,我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候画就不一样了。最后达到不是我在画,是人体细胞在画,是自然界那些粒子在画。”李玉双谈道。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李可染融合中西方思想,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开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新格局;而今天,他的第二代继承者李玉双则在新的领域,继续推进着“李家山水”的革新和研究。
《桂林阳朔》 98x197cm 丙烯水墨宣纸 2019
《桂林阳朔》 98x197cm 丙烯水墨宣纸 2019
“我研究绘画的科学原理”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曾说过你画画的过程是在研究画的过程。
李玉双(以下简写为李):对,一边研究还要做实验。比如我当天研究出了一个新方法,第二天去写生就按照这个方法画,看看感觉对不对。如果验证了是对的我再继续研究继续练基本功。我从三四岁就开始画画了,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练基本功。
 
Hi:你的早期的绘画色彩和方式,让我想起修拉的点彩画和印象派作品。你是否受到过印象派影响?
李:我的方法跟印象派的用眼睛观察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印象派的观看方法没有完备的科学理论支撑,而我是研究绘画的科学原理。我不反对你说我是印象派,但其实我和他们有本质区别。因为上帝创造了自然界,也给了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构造的眼睛。我对印象派感兴趣也是因为我画写生,在我看来这是临摹自然中的光的密码。
《春上枝头(北小河)》 99x197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7
《春上枝头(北小河)》 99x197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7
Hi:就是你遵循的“光编码”?具体是如何来进行的?
李:我画画的时候,不把眼前的风景看作三维或四维的,就只从光的角度来把它们进行编码。自然界的光编码是以光子密度来反映的,但到了人的眼睛里后,就已经被调整过了。人的视网膜中间的一点叫黄斑,是视细胞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于是我都是在用视网膜中心来看东西,这样才最能最直接地接受外面的光编码。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在现场写生的原因了。我的绘画系统里,必须要有外界的实体,也必须要有光。
 
Hi:这样说来,你写生的就是抽象的风景了?
李:可以这么说,而且是乱七八糟、稀里糊涂的风景。但等你把它用“光编码”解析后再画出来,就是真正的自然界色彩了。这样观者一看,密码就会进入到他的眼睛里、大脑里,大脑会自动解码成一个具体的风景了。而此刻看到的,正是自然界被隐藏起来的信息。
让自我和自然融为一体  
 

Hi:我发现你写生的都是自然风景,鲜少有人物的痕迹。这是为什么?
李:我觉得自然界无处不美,哪里都好。自然界的信息也是无穷的。以前我画一棵树,我父亲跟我说你坐在树底下四个小时也画不完。树干画完了还有树枝,树枝画完了还有树叶,树叶上还有叶脉,叶脉中还有细胞呢……我之前比较少画人,是因为我老觉得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终却变成了和自然相对立了。人类总想着控制自然界,最终就把自然环境给破坏了。
现在我开始尝试添加人物在画面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分子。人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跟自然必须是生态平衡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管理者,我们跟自然在一起,接受着自然给以我们的蓝天、鲜花、绿树、空气、水、果实等等,我们应该感谢自然界。
《读谷海岸》 100×196cm 纸本丙烯水墨 2020
《读谷海岸》 100×196cm 纸本丙烯水墨 2020
Hi:那么你对风景的选择和感受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李:每次写生,我要到“小我”变成“大我”再到变成“无我”,等我和自然界融为一体了再来画。我现在追求的不是我在画,而是大脑在画。我以前也想过,我画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就是自然界分子、粒子运动,自然界的大脑细胞运动,能够让自然界和人一起来完成这样的一幅画,这是我的理想。
 
Hi:七十多岁时你才有了自己的画室,并且开始接触了丙烯、毛笔、宣纸等新媒介。这个阶段你创作上有没有发生改变?
李:我感觉创作媒介对我是有影响的。但是对我绘画的原理和系统的影响不是太大。比如说粉笔画线条就很好,油画笔的笔触就过于奔放。有时候我用油画颜料就感觉画得词不达意。而且我都是在户外写生,哪种材料容易干、方便我带回家也是需要考虑的。
 
终其毕生,解决“李家山水”问题  
 

 
Hi:你是从1985年返回北京开始的职业艺术家生涯,而这正是“85美术新潮”、中国当代艺术萌芽的时候。你是否受到这段思潮的影响?
李:我没有在艺术圈里,对于“85新潮”我只是看看,但并没有加入。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有自己的新方法了,我在做我自己的实验,包括从力学角度来进行的水墨实验。同时我也在研究李可染的“李家山水”。

“李家山水”除了传承还得要创新。我现在在做的,就是传承中间一个阶段:反传统。比如说“李家山水”的色彩问题,我父亲用的色彩还是一种中国画的色彩,他用花青、用藤黄,后来用朱砂,他还是在固有色这个阶段。而我想的正是怎么把“李家山水”的色彩问题再往前提高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我研究的是绘画本体的问题,无论是印象派、现代派还是当代艺术中的绘画,它都有一个本体。在我看来,二维的图像就是绘画,而宇宙形成之时就有绘画了。二维密码解码成自然界的东西,这就是绘画本体。有人老说平面绘画不行了、要消亡了,怎么会呢?只要宇宙存在,二维图像作为绘画就会永恒。我现在画的,研究的就是这个东西。也是我传承“李家山水”时所做的
《焦墨风景》 71.6×142.5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1
《焦墨风景》 71.6×142.5cm 纸本丙烯水墨 2011

关于李玉双对“李家山水”的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坚持和怀疑,我在采访结束后询问了他的女儿、李可染先生的第三代传人李冬梅:“在你父亲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有哪些他曾经深信不疑、之后又产生怀疑和动摇的事物吗?”

她说:“我父亲的艺术实践其实是延续了李可染对光的研究,当然每个人的研究采取的具体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核心的东西是一脉传承下来的。其实20世纪80-90年代外界的种种变化我父亲也是关注的,但当你遇到变化的时候,你怎么去延续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这就取决于你的方法论或者是你所坚持的东西你自己是否清晰,你所延续的脉络是否经得起推敲。

其实我觉得从李可染开始的‘李家山水’概念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够把问题解决到什么地步、如何持续去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人有时候一辈子投入全部精力可能只能解决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解决某个问题也不一定。我父亲其实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他给我们这代人最多启发的地方。”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