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贞×王慰慰 动漫风格卷土重来?

采访:吕晓晨图片提供:银川当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摄影:董林、Kelly Mcllvenny 2016年6月15日 专题话题
2004年,陆蓉之在策划“虚拟的爱”大展时第一次提出了“动漫美学”的概念,这个之前在中国被忽略、被含糊不清形容的概念才终于有了“登堂入室”的身份。“动漫美学”是指受到动漫文化影响后产生的审美倾向、品味,而非动画、漫画本身。近年,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亚太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分流,且日益强大。在中国这片不缺乏动漫背景、却略显贫瘠的土壤上,如何运筹动漫风格的作品展,且看正在展览中的银川和上海怎么说。
左: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谢素贞

右:策展人 王慰慰
左: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谢素贞
右:策展人 王慰慰
Hi艺术=Hi 谢素贞=谢 王慰慰=王

“动漫”是所有视觉艺术里最跨界的

Hi:“动漫”和“卡通”有什么不同?
谢: 在我看来只是中文的翻译不同而已。“动漫”包含“卡通”,“动漫”是个大的方面,而“卡通”只是里面的一个元素而已。“动漫”真正的内涵是放轻松,无论是残酷动漫、现实动漫、色情动漫,都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不要去尝试分类,那样就不好玩了,做美术史的人才去分类,而“动漫”还不是历史,是一种当代的进行式,它还处于转变中,不该被太多计划;而且动漫是所有视觉艺术里最跨界的。
王: “卡通”和“动漫”,可以说有关联,也可以说没有关联,主要看你怎么去做作品。而且我认为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可爱、炫目就是“卡通”或者“动漫”,因为这些只是外在的视觉,只是运用的一种创作方式。无论“卡通”或“动漫”,内核都是以艺术为主、以想象力理念为主,而不是以媒介来进入这两种概念。

Hi:这一风格的作品在十年前曾流行过,在目前这个时间段再次提起,在这个时间段做动漫艺术展背景是什么?
王: 首先这次的动漫美学双年展,并不是动漫展——其实这一点可能从英文来讲会更合适。“奇想阁”和其他动漫展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艺术家所呈现作品的表现方式。这次展览不是只关注动漫领域的艺术家,而是受到动画或漫画创作理念、思想、方式、风格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动漫美学双年展是一个大的双年展模式,今年是第五届了,这个模式是:不同的美术馆,亚洲的也好,欧美的也好,目前首先是亚洲的几个美术馆,在这近几年里都会做与动漫美学相关的展览,这其中会有一个总策展人,他会提出一个他对于动漫美学的理解作为主题;而每一个美术馆机构都有自己的策展人,这些策展人会站在美术馆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独立策划一个展,去回应总策展人的理念。今年我的回应就是:动漫美学艺术能够构建一个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是最能促进想象力发展的。这就是我的切入点,简单来说,我邀请的这批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就是能让人脑洞大开的。
谢: 我在任何一个美术馆都会玩动漫,这可以追溯到大概15年前,我在台湾第一次做美术馆的时候,当代艺术太孤单了,没有人进美术馆;而开始做动漫展的时候,观众甚至要排两个小时队进馆,我开始觉得那是年轻人共同的语言;到后来草间弥生的展览,观众也是排队两小时进去……是不是热潮我不知道,但任何适合美术馆的战略我都接受。办动漫展是战略,不是“喜欢”,不是“流行”,所有人都能在动漫元素中找到他爱好的东西,这是一种寓教于乐。这次在银川,我也想试试那里的小孩是不是也和一线城市的小孩一样,对动漫的元素会开心,结果发现所有的大人小孩都一样,动漫是一把钥匙,不是流行,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国界。
“非常上瘾—— 日常生活美学的再延伸”现场,台湾艺术家王建扬的作品得到了观众的高度参与(©银川当代美术馆)
“非常上瘾—— 日常生活美学的再延伸”现场,台湾艺术家王建扬的作品得到了观众的高度参与(©银川当代美术馆)
玩“动漫”也要有在地性策略

Hi:当地观众对该活动的反响如何?
王: 我们馆和上海的其他馆可能有所不同,有的馆由于地理位置可能更加公共性,因此它所面对的观众不只是只有艺术圈的专业观众。而其实我接触到的比较多的是艺术圈内的专业观众,这次展览对他们来说体验感会很强。我将这次展览取名为“奇想阁”,希望把观众引入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所以我在空间打造上也很注重。这次展览这些观众给我的反馈是现场感很强。
谢: 假日的时候,我们有两千多观众,平常也有二百多,我觉得这很好,因为我们没有在做广告。我能看得出,在国内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八线城市还是八线城市,人们对美育的渴求都是有的。任何地方的群众都需要有一个受教育的过程,美术馆也需要有教育观众的战略。

Hi:动漫艺术展是否也是一个需要“因地制宜”的事情?
谢: 绝对,如果是在台湾做这个展,我会选择不同的艺术家。银川的展览名单中,本来我想有村上隆、草间弥生,但是日本策展人Chieko拒绝了;Chieko的名单中本来有具象的、风景的,她认为那也是动漫,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首次展览中,在观众还不了解什么叫动漫时就产生误读。对于银川来讲,一个陌生的语汇需要太多的社会语言去解释,而且没有这样的文化认同。我还是坚持动漫艺术展应该有动漫的形,而不只是动漫的精神。
王: 当然,这绝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于我,我是一个美术馆的策展人,而非独立策展人或是某个非常学术机构的策展人,再加上每个美术馆的特点都不一样。我们每一个展览都是特别企划的,我们馆的定位更偏向艺术中心,就是更丰富、更有意思。所以我是站在这一点上去考虑这次动漫美学双年展的。我个人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美术馆如何去策划和呈现适合当地观众、同时又能保持艺术质感的展览。
刘毅 《混沌记》 8'00'' 水墨动画、装置 2014(©上海当代艺术馆)
刘毅 《混沌记》 8'00'' 水墨动画、装置 2014(©上海当代艺术馆)
放轻松,敞开玩

Hi:这份参展名单是如何来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有怎样的特质能和“动漫”联系在一起?
王: 这次参展一共13名艺术家,都是我这一两年时间里面慢慢梳理的,但由于我们场馆空间有限,所以我近阶段研究的名单中,其实还有一串这次没有机会呈现出来。但是我没有把他们这次的作品界定为动漫作品,而是受到动漫美学风格影响的作品,所以你可能也看得出,现场很多作品是抽象的、不具有具体“动漫”形态的。我设置了13个空间给这13个艺术家,他们有较大的空间来发挥,这样空间性就很强。因为人很少,所以各种类型的艺术数量我都有限制,比如雕塑的我只需要一位、做虚拟现实游戏的一位、做动画的两位——但这两位是不一样的,一个做陶瓷,另一个做水墨动画;然后空间绘画、壁画、架上绘画、互动装置……我希望各种媒介都能加入这次展览中,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强烈。
谢: 这也涉及到美术馆的管理哲学,国内的双年展通常也是国内策展人和国外策展人一起合作,国内的市场不好,很多动漫艺术家都不做了,但是台湾、日本、韩国都没有消减的趋势。所以下次的名单我还会继续调整,日韩的艺术家会增多,而且这次日韩艺术家的反响都很好,他们的态度我也很认同,而且国际风貌是很重要的。之所以是这41位艺术家,那就是他们描绘的形象是动漫的形象,没有别的。但我对这份名单还有缺憾,我要装置,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场地非常适合装置,我不光只要平面。

Hi:中国的动漫作品和日韩比起来,有哪些差异,甚至差距?
谢: 我觉得国内的动漫作品太紧张了,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还不够活泼;我觉得国内的动漫艺术家可能是太严肃了,他们有情调,但还没有放轻松,而放轻松的艺术里最高的境界。
王: 各有特色吧,我觉得比较起来很难。这次参展的13位艺术家都很棒,而且艺术家是层出不穷的,包括这次没有在名单里的很多艺术家——可能是我来不及加入他们进名单,也可能是他们的档期、作品不适合这次的主题,但是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我一直要求自己每次名单都不出现重复,我之前做过2013-2014的动漫美学双年展,但每一次我和我的团队都是在扩展,在转变大家对“动漫”的既定了解。
谢素贞×王慰慰 动漫风格卷土重来?
动漫艺术还在发展和异化

Hi:你怎么看国内这些年动漫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谢: 我觉得在中国是随市场摇摆的,这也让我觉得很可惜。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市场就会很寂静,然后就有人说“流行不流行”,中国现在缺乏自己的动漫大师。而且我一直强调动漫不是可爱,动漫美学到现在还没有逃出真正意义的遗憾。它还在变化,它不应只是可爱,都是可爱就很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个性,这一点上,动漫美学应该是个性美学。
王: 动漫美学这些年的边界越来越广,交叉点越来越多,它不是平行、线性发展,而是多处撒网、会大量异化。动漫美学里有很多元素正在被颠覆或者重构,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理解的时代。

Hi:动漫艺术是否有评判好坏的标准?
谢: 艺术没有好坏,只有喜不喜欢。因为好坏有分层:创作技巧、初衷……这都是综合评分,很难去评价。能够进入美术馆或者画廊的作品都在80分以上了吧。如果说动漫艺术存在的上升空间,那最关键的就是艺术家要放轻松。我不能说谁的作品怎么样,但我觉得他们的作品不够放松。
王: 内涵丰富、想象力丰富,这就是好作品。这也是我在这次展览中选择作品的标准:我要的是注重想象力突破、让观众看到生活之外事物的作品。
安地羊 《无限蔓延》 装置 现场涂鸦 2016(©银川当代美术馆)
安地羊 《无限蔓延》 装置 现场涂鸦 2016(©银川当代美术馆)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