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者 物以稀为贵
作为最终为艺术买单的人,藏家可谓是圈子里最为稀缺的资源。
听过些许台湾艺术界的往事,别家画廊的人若是出现在非自家的开幕现场,怕是要被锐利的眼神挤得无处下脚吧。自然,当下的艺术圈已不是这般光景。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日,地域和联络早已不能阻止沟通本身,专享某位藏家的时代已经过去。画廊之间往来和睦,藏家们也是在各自的交流进来购入了哪张?谁又是近来的热点。过往“藏而不露”的方式已经不再,收藏大鳄以构建私人美术馆的方式强势表白自己对于收藏的热情与决心,而青年一代们也以一种更为张扬的外向型方式完成自己藏家身份之外结构化的扩张。
当然,这些浩浩汤汤的声势,都是那些热闹之中聚光灯之下,他们以多年的时光以及丰厚的投入,早已构建了丰厚的收藏系统和江湖地位,令人尊重。
只是,藏者这群体,不单单是写在众人心中的寥寥名单,更多的新晋藏家同样寻找各自的兴趣点,向着艺术,一点点靠近。在对北京、上海的充分发掘之中,那些隐于其他城市的藏家也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收藏系统。
若是沿着逐水草而居的方式寻找,江浙财团的资本力量更乐于以艺术基金的形式投入市场环节,这也是他们所熟悉的方式。南京的金鹰集团则在构建自身收藏的同时,以艺术区及机构并行的方式完成对当地艺术家的支持。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藏家,只是选择不同的处事方式而已。
人们总在问,京沪之外的藏家都隐何在何处?为何不能在当地完成购买,支持当地的艺术机构?这恰恰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循环。二三线城市的艺术发展不甚成熟,机构尚处于生发阶段,展览及新鲜的艺术表达从质量和频率上都不足以完成对于本地藏家的培育和喂养,所以,本地的购买仍然局限于水墨、学院等经过长时间培育的熟悉品种,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尚需要时间的酝酿。而对于那些家境殷实、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人,他们拥有购买艺术的实力,请再给他们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