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洛德•顾索 工作室是艺术家经验的世界

策展人亨利-克洛德·顾索与艺术家黄钢在展览“工作室”现场
曾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的法国策展人亨利-克洛德·顾索如今担任艺术8协会主席,23日由他策展的“工作室”在艺术8开幕。这个展览以艺术家黄钢的工作室为展览对象,通过工作室内林林总总的物件展示黄钢的艺术创作历程。这些不同风格、来自不同年代混搭在一起的物件同时也让这个展览成了一场不同时空之间的对话。展览持续至2014年1月15日。
Hi艺术=Hi 亨利-克洛德·顾索=顾索
Hi:请问这次您为什么将“工作室”作为展览的主题?
顾索:因为我在参观黄钢工作室的时候,忽然间被他所收藏的艺术品打动。他有各式各样的收藏,有些物件历史悠久且有些损坏,这些物件不同的存在方式让我有了做一个以“工作室”为主题的展览的想法。“工作室”能完整地反映艺术家黄钢的哲学上、美学上的思想观念,及他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也许这是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认识。“工作室”这个展览能更好地展示黄钢先生的内心世界。
Hi:那么艺术家黄钢先生是否也有类似的做这么一个展览的想法?
顾索:我觉得这是一个巧合,也许黄钢先生也有这么个想法。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策展人,我首先参观了黄钢工作室,我需要对他的艺术创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否则我不能很好地评价他的艺术。对于黄钢来说,他的工作室就是他个人生活的场所,一个个人的小宇宙,相当于他的自我写照。我可以在这个工作室里真正了解到他的内心深处所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我在他的工作室中看到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的存在,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一种交合,我可以感觉到他的作品、他工作室里的物品及“工作室”这个场所本身在文化上的融合。一般情况下,艺术家会将他们的作品和工作室分隔开来,但是“工作室”这个场所、这个概念,深深地体现在黄钢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跟他的场所是不能分离的。黄钢出生于六十年代,在他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他在不同年代、来自不同地区展示不同文化的收藏品,有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我可以看到他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一个成长史,他的成长过程让我非常感兴趣。
Hi:黄钢先生的真正工作室在哪里呢?
顾索:在顺义机场一带。
Hi:我记得您在之前关于这个展览的一篇评论里提到,“我们决定在艺术8的展厅里原封不动地呈现黄钢的日常生活”,然而黄钢的工作室离艺术8很远,因此您在策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顾索:那句话并不是说完全原封不动地在展厅里复制黄钢的工作室,而是通过他的工作室中各种物件之间的联系,展示他的创作思想。
Hi:也就是说,这次展出的物件都是根据展览需要重新选择、重新排列组合的,对吗?是不是还有一些工作室里的物件这次并没有展出?
顾索:我和黄钢先生就这次展览交流过很多次,我发现我们之间对于文化、艺术的很多见解都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在准备展览的过程中会进行很多调整。
Hi:作为一个展览对象的“工作室”和一个真正的工作室,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顾索:展厅的空间很小,而黄钢工作室的空间很大,这次展览集中了黄钢工作室的精华。
Hi:工作室是艺术家日常工作及生活的地方,而展览面对的是公众,您如何处理或者说协调这两者呢?
顾索:这个展览,应该说,反映的是艺术家黄钢先生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黄钢先生的工作、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这个展览是一种体验,对于黄钢先生的艺术创作的体验。只有在工作室里,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黄钢先生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经历。我们置身于工作室这个小世界里,感受它的空间、环境、氛围,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艺术家。一般的展览都是挑选某些作品或物品让观众观看,但是这个展览不是这样的,这个展览邀请观众进入工作室,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完全将自己放入工作室里,这就是我们这个展览真正的目的。
Hi:您以后有没有做关于其他艺术家的工作室的展览的想法或打算?比如之后做一系列的关于艺术家们的工作室的展览…
顾索:我当然对做一系列的艺术家工作室的展览非常感兴趣,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艺术史,比如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我们还能了解、尊重其他艺术家的经验,同时我们还可以展示更多不同形式的艺术。如今全球化融合了世界各地的艺术,我们这个展览可以作为艺术融合的一个样本,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
Hi: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顾索:别忘了,黄钢先生还是一位大收藏家,这次展览还展示了他的诸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