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传统”与“当代” 上海玉衡“微物之辞”带来水墨新讨论

“微物之辞”开幕式,众嘉宾合影
11月28日,“微物之辞”在上海莫干山玉衡画廊开幕。策展人孙欣选择了六位当下最受瞩目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作为她对艺术家背后文本系统研究的拓展,从艺术作品的细微,打开艺术家每个个体背后庞大丰富的文本系统,并基于对个案足够深入的了解,将当代水墨发展至今关于“传统”与“当代”的问题抛出来,让人们在今天谈论“水墨”的同时,能够拥有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视角,看待这些艺术家的工作,以及这些创作背后文化的生长与转变。

11月28日,玉衡艺术中心“微物之辞”展览现场
活跃在当代水墨界的策展人、批评家和市场的专业人士都前来参加这次展览的研讨会,如此可见,玉衡在推动当代水墨方面所作的努力是非常扎实的,这是一个画廊的本分,也看得出来他们对这些艺术家和当代水墨在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策展人孙欣看来,党震、高茜、姜吉安、刘琦、沈勤、张见这六位艺术家,他们既有自身语言和文本系统的建立,也有对中国“传统”精髓具有共性的承接。如孙欣所说,沈勤与党震都是感知性的艺术家,沈勤的个人风格已经非常明确,无论画花、画山、画树、画石,它都是沈琴的面貌,她的绘画中有着一望而知的传统的气韵。而党震的新作中,这些传统的符号却没有传达任何传统的意向,它们更多的将党震个人的情绪集中一起,与水墨的质感间发生激烈的碰撞。

沈勤《花》140×210cm 纸本设色 2015

刘琦《心之花》136×68cm 纸本设色 2015
而高茜和刘琦这两位艺术家,他们都会选取传统绘画中的图像,高茜画兰、画蝶、画花,刘琦画葫芦、池塘、游鱼,但是这些符号经过他们自身的编排,进入了个人的语境中,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叙述,这些图像在他们的叙述中转变了其原有的意义。

高茜《22》 36×102cm 纸本设色 2015

党震《荒石系列——22号》 97×360cm 纸本设色 2015
而张见画太湖石、桃花,这些都是在传统中国画中画烂的题材,但这些东西都仅仅是画面中的可见之物,在可见之物背后还有被遮蔽的女体,这个女体显现出可见物和不可见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孙欣说张见重新勘定了词与物之间的关系,把自己作为旁观者去阐释这一切。与之相对的则是姜吉安,他是一个内向的,对物本身的自述者。他将自己投放在物和绘画之间,并建构起从物到绘画,从绘画到物的圆满的循环。

姜吉安《丝丝残照,隐隐迢迢之一》 31×132cm 现成品绘画 2015

张见《山桃红》117×182cm 绢本设色 2015
孙欣说,这六位艺术家每个人背后的个体美学,都指向了一个原点,那就是传统文化。我想,这不仅仅是这个展览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与面貌,也是玉衡想要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下,在未来的初衷。

策展人孙欣在展览开幕上发言
Hi艺术=Hi 孙欣=孙
Hi:如何从这些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实践中,提炼出“微物之辞”一统这个展览的问题的?
孙:我是艺术家个案的研究者。这个展览的构想,基于我对当代水墨实践背后的“文本意识”的兴趣。每一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人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脉络,这些脉络会作用于艺术家的内心,与他们的创作长久地发生精神链接。文本意识是图像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图像内部不可见的真实。
Hi:作品背后的文本意识是很庞大的。
孙:所以我慢慢地在研究中发现,中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实际上是“85新潮”以后开始发生的,碰撞是非常激烈的。这个阶段水墨经过了多种艺术形态的改造,发展到今天已有30年,当代水墨以回观传统的方式回应了传统,又以再造传统的方式回应了自身和当下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同源、异质的文化符号已经“去身份化”了,它们成为艺术家随处可取的素材,不再作为捍卫文化阵地的凭借,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西方文化作为当代水墨的有益参照,借助参照我们可以更好的明确自身,反观自身。所以我想找一个落脚点或突破口去敲开这个问题,从精微的、聚焦的视点打开一个面的感知,我希望观众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当中,能够迅速捕捉到艺术家的观看角度和思维结构。

11月28日,玉衡艺术中心“微物之辞”展览现场
Hi:要打开这个问题,艺术家的选择很关键。
孙:所以这次展览选择的六位当代水墨艺术家,都在这个阵营中极具代表性,他们也具备从具象、微物的点打开一个世界的能力,通过他们个人的方式回应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的文化精神。在回望传统的同时,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的精神链接,做一点可能性的探索。
Hi:这些艺术家身上体现出哪些和“传统”有关的共性?或者说,这个回望的“传统”到底是什么?
孙:展厅入口的第一个区域,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虚和、蕴藉之辞。蕴藉是什么?是传统美学中的含而不露,含蓄之美,这与西方美学有本质差异。比方说对于别墅的理解,西方是草地花园,对我们来说,则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西方的纸洁白凛冽,东方的纸有一种淡泊之感,如同折叠无声的树叶,和文化有关的东西全部含蕴在纸的叙述中了。这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文本意识的深处与中国传统美学有文脉上的链接,而不是技术语言的翻制,不是用样式化的方式去体现传统,而是把作为文化基因的传统在当下寻找真正的落点。
孙:所以这次展览选择的六位当代水墨艺术家,都在这个阵营中极具代表性,他们也具备从具象、微物的点打开一个世界的能力,通过他们个人的方式回应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的文化精神。在回望传统的同时,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的精神链接,做一点可能性的探索。
Hi:这些艺术家身上体现出哪些和“传统”有关的共性?或者说,这个回望的“传统”到底是什么?
孙:展厅入口的第一个区域,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虚和、蕴藉之辞。蕴藉是什么?是传统美学中的含而不露,含蓄之美,这与西方美学有本质差异。比方说对于别墅的理解,西方是草地花园,对我们来说,则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西方的纸洁白凛冽,东方的纸有一种淡泊之感,如同折叠无声的树叶,和文化有关的东西全部含蕴在纸的叙述中了。这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文本意识的深处与中国传统美学有文脉上的链接,而不是技术语言的翻制,不是用样式化的方式去体现传统,而是把作为文化基因的传统在当下寻找真正的落点。

11月28日,玉衡艺术中心“微物之辞”展览现场
Hi:是土壤?
孙:就像一棵苹果树,无论它怎么更换土壤都长不出桃子、李子。正如我们现在的文化土壤不再单一、纯粹,是缤纷多元、异质共存的文化土壤,它必须从这个土壤中寻找与自己精神发生连接的营养。这些营养可能对苹果树产生激活与更新,当然也有可能水土不服。艺术家在当下就是寻求个人与传统对应的链接点,产生个人之辞。如果真的把“传统”理解为具象实体的话,对这六位艺术家来说“传统”就是一座高山,在个人风格形成过程中,像金蝉脱壳一般把传统置于行进的半途,从而带走传统的精神与气脉,以及时时回望的初心。
孙:就像一棵苹果树,无论它怎么更换土壤都长不出桃子、李子。正如我们现在的文化土壤不再单一、纯粹,是缤纷多元、异质共存的文化土壤,它必须从这个土壤中寻找与自己精神发生连接的营养。这些营养可能对苹果树产生激活与更新,当然也有可能水土不服。艺术家在当下就是寻求个人与传统对应的链接点,产生个人之辞。如果真的把“传统”理解为具象实体的话,对这六位艺术家来说“传统”就是一座高山,在个人风格形成过程中,像金蝉脱壳一般把传统置于行进的半途,从而带走传统的精神与气脉,以及时时回望的初心。

11月28日,玉衡艺术中心“微物之辞”展览现场
Hi艺术=Hi 金乐=金
Hi:玉衡在上海也是专注水墨的机构,这个方向是何时确立的?
金:玉衡2014年成立,前后时间还不到两年。画廊成立之时就以当代水墨为主,今天我们的定位依旧在中国传统。但是我们希望能在更大文化背景下,让画廊更开放和多元。目前做过的一些展览,只能说是以水墨为题材的,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像沈勤、林于思、党震,都在水墨这个大的题材范围之内。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鲁明军策划的“复象的幽灵”就是个大群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群展给大家一个信号,我们不会只做水墨这个题材,我们希望在大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和当代有所融合。
Hi:不局限在水墨这种材料上,而是更观众传统的文化背景。
金:我们希望我们关注的艺术家,既有当代性,也与传统有所连接。我们希望从媒介上、材质上,包括跟艺术家的合作上,都会有一个拓展,更加的广泛一点,但我们的定位还是在大的传统文化的范畴中。
Hi:这次的展览是今年的收官展,也有这样的意图吗?
金:孙欣也是年轻的策划人,他也一直专注在水墨领域。其实这次包括从(江吉安)的作品,也是从媒介上会有一个变化。我们不希望大家提到玉衡就和水墨划等号,但是提到传统,大家想到的最直接的就是水墨,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在这个空间看到一些变化。包括明年画廊的展览,这些水墨艺术家也不会再局限于材料本身,他们会使用其他的材料来拓宽自己的实践。
Hi:作为站在水墨市场最前端的机构,你们如何看待今天水墨的市场状况?
金:我们还算比较稳定,上海这边买水墨的藏家很固定,这与北京有些不同。在莫干山,专注水墨的画廊也就两家,玉衡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不局限在上海、南京,而是关注全国。我们的藏家在一开始是北京为主的,但是这两年在上海的拓展,已经有了自身很稳定的藏家群体了。我们会把党震、姜吉安这些北京的艺术家带到上海,也会把很多北京的藏家带到上海来。上海有许多没有浮出水面的藏家,他们是很忠实于水墨的。虽然今年市场不好,但这是去伪存真的好时机。
Hi:艺术家的名单会有调整吗?
金:不会有太大调整,但要看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合作上会更加谨慎,包括展览的节奏和策划。我们会定期拜访艺术家的工作室,了解他们的思考和创作状态。而且在未来,也会把艺术家名单扩大到水墨之外,但是对传统有思考艺术家身上。
Hi:开放肯定是好的,但如果不再都是做水墨的艺术家,玉衡在水墨上的特点就不会这样鲜明了吧。
金:开玩笑的说,画廊一开始的广告词就是,“买水墨找玉衡”,现在我们依然是这个广告词。但是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会发生变化,他们是不断的进步的,作为画廊就要有所改变。我们会根据艺术家的状态给予艺术家和市场一个反馈,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打开大家对“传统”的认识,不仅停留在水墨材料之上。
Hi:现阶段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市场的培养和稳固上。
金:对,大家开玩笑说玉衡做的展览更像一个小美术馆的展览,因为我们想通过好的展览来呈现平日对当代、对水墨和这个价值体系的思考,能把这个空间利用好,很好地呈现艺术家地作品,这是我们工作之本吧。

2015年9月,玉衡艺术中心推出展览“四维向度”,展览的空间依据作品需求重新分割搭建

2015年5月,鲁明军策划“复象的幽灵”,玉衡艺术中希望能以更宽的视野打开人们对“传统”的理解

2015年6月,玉衡艺术中心带来“林于思个展—我们山呼万岁从远古走来”,又是别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