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宏涛 成为变化本身

作者:张史哲图片提供:厉蔚阁 2022年9月29日 专题人物
贡布里希曾说:一旦艺术家不再把事情表现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他们的面前便会展现伟大的前景。
   
屠宏涛近两年的作品中,不再是可以被轻易解读的欲望和不安。从剧场、人堆、城市回归植物、山林,屠宏涛在一次次转型中,抛开了稳定与既有的声望。他减少了对城市的期待,也似乎更加“孤独”了些。留给观者进入到他绘画的路径变得愈加狭小,准入门槛变得更高。从观者熟知的事物以及世界运行的规律中产生共鸣仿佛不那么重要了,自我、无我也许会通往更远的未来。
艺术家肖像: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艺术家肖像: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决绝宏伟,走进密林深处

 
 
年轻时的屠宏涛曾游移在东京、深圳,回不回成都,或者去哪,曾一度困扰过他。2008年,屠宏涛回到成都,自此,画中便少了城市的喧嚣与压抑,多了要让人细细解读的山色与春光。
  
身居成都,群山环绕,安逸、悠闲是最先与之匹配的文字信息。但从屠宏涛近两年在伦敦、巴黎个展所展出的作品来看,他追求的显然不止于此。
 
 
屠宏涛 成为变化本身
“屠宏涛:薄暮” 厉蔚阁巴黎展览现场 2022.9.3-10.8 图片:厉蔚阁
“屠宏涛:薄暮” 厉蔚阁巴黎展览现场 2022.9.3-10.8 图片:厉蔚阁

他不画茂林修竹,不表现氤氲之下的湿润与惬意,也并不贪图大江大河所带来的气势上的震撼效果。反倒是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更令他着迷,但视觉上的感性狂欢之后,是理性的“排兵布阵”,截断式的构图丰富而完整,不过这景象或许并不容易被解读。

  
  
屠宏涛 成为变化本身
“屠宏涛:薄暮” 厉蔚阁巴黎展览现场 2022.9.3-10.8 图片:厉蔚阁 
“屠宏涛:薄暮” 厉蔚阁巴黎展览现场 2022.9.3-10.8 图片:厉蔚阁 
屠宏涛抛弃了传统的表达形式,切断了观者熟悉的解读路径,没有山之巍峨、水之泱泱。他以笔触丰富了山石的肌理,线条完成了块面的转折,色彩加深了景别的进深。
 
在高密度的表达之下,山水成了他绘画语言的载体。他以竖线,以及短小的节律制造出多个戛然而止的块面,这团块感阻止了观众阅画时的连贯感受,却也以陌生的视觉体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雨后山谷》180×28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0-2021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雨后山谷》180×28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0-2021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从传统中遁逃而出

    
    
比起一年春尽又是一春,屠宏涛总在变化中行进。他从小学习书法,后又进入中国美院攻读油画,浸润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他,让人无法以单一标准去审视他的画作,他自如地在两种绘画语义间切换。
 
《天台有仙》270×21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天台有仙》270×21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在面对高山大川、飞流瀑布时,我们习惯的视野结构是平视或是自下而上的,如画山,多为拔地而起,画水多用一江两岸。山有云气缭绕而显其高远,水以碧波千里而浩渺悠长。即使水高千丈,也有汪洋承托。
 
屠宏涛从传统透视中遁逃而出,叛逆地将重色铺满画面顶部,再以浅色逐渐向下延伸。《蔓延紫色》伸张至了画外,《飞瀑青苔》淙淙潺潺。
 
在即将构成头重脚轻、摇摇欲坠之感时,斜下方对角处的“压脚石”平衡了画面的构图,流动感在一角的沉闷中宣告停止,与重压呼应,又好似中国画中的印章,独有东方风韵。
  
  
《蔓延紫色》170×12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蔓延紫色》170×12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在更大的视野下,完成颠覆

 
 
影响屠宏涛的重要山水画家有赵孟頫、董其昌,但屠宏涛并不刻意模仿他们的画风,而对他们改变传统的路径表示新奇。在屠宏涛的画里,他也孜孜不倦地在融合、碰撞,只是他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他所融合的是古今中外。
 
中国画在空间处理时,中间水平排列,两边渐次倾斜,使其达到平远的视觉效果。绘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延展,画面也在倚侧间变得丰富。
《石佛山》270×21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石佛山》270×21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21-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但屠宏涛画中的空间并非流畅,可以推移的。他受西方空间造型的影响,与横向空间所带来的辽阔相比,屠宏涛以线条、色彩所围成的纵向区域加深了画面的深度,用笔也在碾转反侧中,向深远走去。
 
也许宏伟在细节前显得不够生动,浑茫在锋利中,略显滞涩。屠宏涛拆解了山石,甚至解构了画面,他有意识地结构化了山水的特征,在笔触的涂抹、颜料的堆叠中完成了立体空间的搭建。
 
 
屠宏涛于工作室 © 屠宏涛
屠宏涛于工作室 © 屠宏涛


突破现实的压抑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疫情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你频繁提到“焦灼”,是什么让你产生了“焦灼”的感受?在这种感受下创作出的作品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屠宏涛(以下简称屠):疫情主要影响外出,之前的节奏被疫情控制成了见缝插针般的生活。焦虑肯定一直会有的,我现在焦虑来自:艺术已经变成宠物了。商业系统也像是催化剂,一个系统背着另一个系统。这种情况下的创作,常常会通过想象更大的空间,去突破现实中压抑的情绪。
 
Hi:风景是你以后的主要创作题材么?你喜欢什么样的风景?

屠:风景对我来说就是遭遇,也没有特别喜欢哪种风景。正好生活在四川,中国最大的山脉,高山都集中在附近。但这并不影响以后有机会也画一画南极。
 
Hi: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灵动的松枝》,为什么采用这样对比鲜明的色彩表达?

屠:《灵动的松枝》这幅画选择了萘酚红(Napthol Red)与猩红(Scarlet Lake)两种红色,这两给我感觉很暴力,同时又觉得运气好。这是种反差很大的冲动。
 
《大山大水》170×12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19–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大山大水》170×120cm 油彩 油画棒 画布 2019–2022 © 屠宏涛 图片:厉蔚阁

 

成为变化本身

 
 
Hi:你过去的作品中提到了成都、东京、深圳,这一路,你都经历了什么?你是如何选择的?

屠:从70年代出生到现在,我想是经历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独特现象,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古人。有必要记录下这一刻的所见所闻,每隔几年,熟悉的轮廓就消失,我们肉眼可见的自己异化。我画这些,基本没有太多思考,主要是记录。现在有很多类似的记录,什么《激荡三十年》之类的,通过经济,社会实践等等串联起来。具体对我抉择什么?好像还在那个运动的惯性中,我只是知道自己在洪流中。

Hi:2008年回到成都后的生活怎样?心境是否发生变化?

屠:小时候出门读书后,就想象未来自己不会一直呆在一个地方。我的经历告诉我,变化是不变的真实。所以心境上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只能去了解真实,成为变化本身。
 
《或成都或东京或深圳》200×300cm 油彩 画布 2006 ©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香港空间“屠宏涛”个展中展出
《或成都或东京或深圳》200×300cm 油彩 画布 2006 ©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香港空间“屠宏涛”个展中展出

Hi:之前的画比较具象,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屠:我首先不想类型化自己,艺术是可能性的尝试,是具象还是抽象,不是今天思考的问题。我个人理解,在现代性之前的东方绘画有很大的优势,而西方经历了现代绘画之后,认知上获得长足进步,特别是抽象绘画的生成。抽象不是一种修辞上的“推进”,而是观察方式和验证方式的改变。这就像我们的逻辑产生不了科学,也就无法制造出照相机同样的道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对话是有必要的,最终视觉方式决定是具象还是抽象。
 
Hi:过去的绘画发生了如此多的转变,推动你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屠:去年带着孩子去绍兴,看蔡元培先生的故居,想起当年蔡先生选杭州作为美术学院的理由:没有行政和经济的困扰。这个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理解,艺术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好像是有种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不断驱使,就像在《今日简史》中谈到,只要不把宇宙奥秘与现实秩序混为一谈,就会如今天信息系统,常刷常新。
  
 
《青山见我应如是》260×840 油彩、四联画布 2019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伦敦“屠宏涛:一波三折”个展中展出 
《青山见我应如是》260×840 油彩、四联画布 2019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伦敦“屠宏涛:一波三折”个展中展出 

摆脱教条,自由表达

 
Hi:你创作过《洛神》《七贤》《梦见董其昌》等作品,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洛神赋、竹林七贤,以及董其昌,他们给你哪些启发?
屠:我理解的传统绘画有很珍贵的一面,非常尊重偶发性,谢赫在“六法”中,排前两位的都是对偶发性的赞美。但整体的绘画越来越走向封闭。即便是董其昌用了禅宗相似的大开大合理论,也还是没有阻止绘画系统继续封闭。洛神赋,竹林七贤,这些题材就很久远了,就是想感受一下那些思维跳跃的年代,当时精神万马奔腾和今天万马跑过脑海的空虚之间的感觉差异。
 
Hi:你怎么看待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表达方式、意蕴营造、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你是如何平衡的?
屠:中西方的方法,逻辑对应到文化表达上差异很大,精神上,不好说,也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我还是希望摆脱束缚自己的教条,自由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说,其实中西方也没有太大区别,好东西谁都喜欢。
 
Hi:范宽曾言“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你如何解读这句话?
屠:记得小时候看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过现在看到这句,从我的理解要改一改: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心源不如师造化。得让师古和师心源并列,学古人和学自己都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按自然法则,自然而然的表达为准。师心源是对内心精神的尊重,与对古人的尊重一样,但今天遇到一个基督徒,大家一起师心源就会不合时宜。我觉得“人类”没书上写的伟大,我尊重自然法则,人的心源的快乐来自对自然法则的领悟与了解。
  
《落木萧萧下》270×210cm 布面油画 2019-2020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伦敦“屠宏涛:一波三折”个展中展出
《落木萧萧下》270×210cm 布面油画 2019-2020 ©屠宏涛 图片:Lévy Gorvy 作品于2020年Lévy Gorvy伦敦“屠宏涛:一波三折”个展中展出

Hi:中国山水画对你的风景创作有影响么?有什么影响?

屠:中国山水画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理解早期山水画很快发展成自然的“替身”。山水诗,山水画都完美无瑕。后来逐渐被阐释过度,即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同时也被儒家系统所取代。我也不是这个山水画专业的,常常觉得自己主要是在这个话题里捣乱的。当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谁最终都想做自然的“替身”,我看到那些曾经伟大的画家,画家中的画家,都做了自然的“替身”。
 
Hi:作为中国画家在国外办展,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

屠:多年前去参观Getty 博物馆,并见了馆内研究中国部分的人员,她说:中国部分研究人员有4个,只有一个研究对象:赵无极。面对琳琅满目的Getty博物馆,当时听完非常无语,看来好几个世纪咱们都是在“收东西”,只有餐饮文化传出去了,这问题实在是让人心里有点憋。
 
Hi:你认为你的作品为什么可以跨越文化的壁垒,打动外国观者?
屠:文化壁垒肯定存在,这正好是全球化所面临的实践。但仔细想想这种壁垒主要是风俗与道德层面。具体到绘画,在语言层面,人完全可以沟通——色彩、结构、空间等等。随着对语言的探讨,发现语言只对进化的本能敞开,也就是说,语言是在对抵抗消极逻辑中生成,这是语言的天赋,身份问题也躲在语言里,而不是某个特殊的国籍中。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