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 将材料视为承载艺术思考的平台

作者:王哲 2015年8月26日 专题话题
李洪波 艺术家
李洪波 艺术家
“纸”,似乎一直是李洪波艺术创作最显著的标签,他试图“通过熟悉的纸呈现不熟悉的视觉触动”并创作一系列作品持续探索。然而,李洪波对雕塑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此,材料于他而言仅是承载其艺术创作与思考的平台,是他探索雕塑语言的媒介。李洪波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所渴望表达的理念,这些源源不绝的理念与想法促使他挑战不同的媒材,探索着媒材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在作品的延展与还原中带给我们异乎寻常的视觉经验。
《教具——西洋美女》
《教具——西洋美女》
Hi艺术=Hi 李洪波=李

越熟悉的东西,改变带来的影响就越大

Hi:从2010年毕业创作起你就已经开始用纸进行创作,最初选择这一材料的原因是什么?
李:选择纸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物美价廉、易得,并且也为大家所熟悉,日常生活中对于纸的使用更是司空见惯,但如果突然它的空间结构或者视觉语言发生改变,对人们思维定式的触动其实是很大的,而这恰恰对艺术很有帮助,因为这会给观众一个停下来观看、感受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在研究中国佛教版画和中国古代书籍艺术,这都与纸相关,作为文化流传的承载方式,纸的适应性和延展性同时带来更多未开发的空间和领域,“在这之中我能做什么”成为我思考的问题。
《戴头巾少女》
《戴头巾少女》
Hi:用纸做出的作品在外观上表达着具象的造型并造成某种真实的错觉,对此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李:我最早用纸做的作品是“枪系列”,因为枪的造型简单,我可以很快的通过创作试验这一材料。到毕业创作时我则选择了更为公众所接受的“人”,因为“人”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每个人都是人,不管作品形象好坏,观众都会生成直观的“人”的认识,但是当我的作品超越了固有的认知时——可以拉伸、变换形象,大家往往就会重新来看、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而作品就成为一种链接我与观众的媒介或平台。我选择其他表达对象同样有这层意义。
《花海》
《花海》
Hi:在这样一种创作过程中,表达对象更重要还是对纸的语言探索更重要?
李: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对象还是纸,对我们来说都是熟悉的,而越是熟悉的东西,每一次改变带来的影响就越大。现在大家对我的固有看法是我先选择了纸作为创作契机,其实不尽然,因为我有前期的想法,才去寻找符合我想法的材料。能够引起观者的兴趣、让观者驻足并思考是我原先设想的一个出发点,现在看来是可行的。而选择用雕塑的形式表达则是对雕塑不可逆、不可动的三维空间的干预:虽然作品依然占据三维空间,但拉伸以后高宽深的体量却发生了变化,类似于装置,且每个节点的形态又不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固有的雕塑空间、体量、造型的问题被空间、体量、形式的问题所代替。
《世界》
《世界》
Hi:那么你认为自己的作品应该属于哪一范畴?
李:现在姑且用“雕塑”的概念来定义,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文本表述的需要,如果超越文本来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个人现在也没有什么确切的词汇,我只是做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或者一个行为。
《一棵树》
《一棵树》
在能力范围内将材料使用到极限

Hi:你如何理解自己创作中的手工性?
李:在我的创作过程中,纸的雕刻和连接都是需要手工完成的,因为这样做会有人为的亲情感,自我艺术语言和情感都可以在手工中呈现。也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不使用机械,这其中涉及的则是机械与设想之间的矛盾,因为有的设想例如作品所要求的一些弧度和角度是机械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手工一点点打磨才能完美。
《木墩》展开效果
《木墩》展开效果
Hi:对纸的选择有没有特别的要求?
李:我从2004年开始尝试用纸来创作,在不断尝试了各种纸之后,我发现普通的纸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比如变形、厚薄不匀、柔韧性过低等等,试验的过程持续了四年左右,之后我开始自己选择造纸纤维、控制化学成分添加等,基本属于材料定制了。
《木头》
《木头》
Hi:以你对纸的使用经历来说,材料在雕塑创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我觉得在创作中选择最适合你的艺术语言的材料就可以了,不是因为我选择了纸就一定用纸,我做其他的作品,可能纸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坚守纸这个材料呢?这与材料没有关系,与你的创作,或者你的思想、你想表达什么有关。
Hi:所以你在2014年展出的“菜刀系列”使用了金属材料。
李:因为金属最适合我这批作品的表达,作为金属工具的代表之一“刀”的出现让我们古代时期的饮食变得优雅、精致,但是工具越精致,我们所要屠戮的范围就越广,最后就会变为没有限制的疯狂攫取,在菜刀上进行创作也是带着消解菜刀原本意义的意图。这批作品是从2006年开始构思的,但那时候的技术无法做到将切割出的形象与菜刀本身完美结合,之后又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这其实也说明了材料的使用需要等待时机,甚至可能永远只是一张草图,因为最终呈现的作品必须要与思考、构想是一致的,而不是硬上。“菜刀系列”既像雕塑、也像剪纸、也像工业品,但都没关系,它只是一种语言、一种样式,是比较符合我的初衷的。
《荒无》 35×9.8×1.7cm 金属 2014
《荒无》 35×9.8×1.7cm 金属 2014
Hi:对于雕塑与装置或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你认为这是雕塑艺术的必然趋势吗?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雕塑技巧、具象表达开始失效?
李:我觉得雕塑艺术的发展应该是趋向界限模糊的,例如现在有的艺术家会在雕塑里装一个屏幕播放影像,也有的艺术家在雕塑上画画,画的内容与雕塑的造型却没有关系。但这不代表传统雕塑技巧的失效,因为这是与时间概念相关的,比如原始文化的石雕,之后欧洲出现的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等等,不同时间节点出现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在今天看来比较创新的雕塑形式,再过几年也就变成了传统,不能单一拿是否具象来定义雕塑的传统或非传统,也不能用“具象与抽象”武断评判雕塑表达的形式语言。
《轮回》
《轮回》
Hi:目前你在创作中又有哪些新材料的尝试?
李:与我的探索方向有关,油彩、玻璃、纤维等都有尝试,比如2007年我就尝试了玻璃材料的创作,之后停了下来,因为我觉得玻璃的制作技术还没有完全调研清楚,还有考察生长的机会。我希望我的想法不是昙花一现,我一般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极限,如果我的能力达不到,我会暂停一下,寻找更好的时机。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