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释放当代水墨的“第一次”

作者:滕昆 2016年1月18日 专题话题
制作一个“水墨主题的艺博会”已是老生常谈,拥有十余年在香港举办博览会经验的许剑龙率先走出了“水墨艺博”落地的第一步。2015年12月17日,首个以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国际艺术博览会“水墨艺博(INK ASIA)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站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窗口,绘制“水墨国际化”的蓝图。
许剑龙在开幕式现场
许剑龙在开幕式现场

属于水墨,更属于当代

从正对维多利亚港的方向乘电梯进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ALL 3G展厅,漫地的红毯让这个想象中应当“更传统”的博览会呈现出活跃的当下气氛。低调而庄重的黑色背景,跳脱又活泼的配色方案,让步入其间的每一个人意识到,这是一场发生在当下的博览会,这是一场来自当代的“水墨”盛会。
进入博览会现场,包括绘画、摄影、版画、陶瓷、影像与装置等多重门类的作品充实着这个“全球首个以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显然,借助“当代”的名义,“水墨艺博”放大着“水墨”的延展面,以多样化展示“当代水墨”的丰富面貌。
如果说,由3812画廊带来的独立艺术家邢罡作品《元·N无限空间》以金属板、羊毛毡和特制墨水的形式及巨大的体量让观众甫一进场就感受到“当代”的气息,在艺博会的“水墨+”单元,这种对材质的灵活运用,借助博览会自主平台呈现的尤为显著。来自香港和内地的17位艺术家,巧妙挪用水墨元素和意念,运用非传统水墨媒介创作的“另类”水墨作品,阐述着“水墨在当下”与“当下的水墨”两个角度的水墨命题。
呈现多元化的水墨呈现的“水墨+”现场
呈现多元化的水墨呈现的“水墨+”现场

事实上,作为东方美学最早的承载者之一,“水墨”始终围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边,只是偶尔这种亲密的围绕,让我们“司空见惯”。“水墨艺博”所展示的当代水墨的多样化,让我们得以集中的方式看到来自水墨的东方气韵在当代形式下的凝固。来自传统的耳濡目染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接受着它最早的美学熏陶,由此生发的审美基础决定着“当代水墨”与当下关系的密切。
在综合性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无论“当代水墨”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作为延续自传统的艺术形式,“水墨”终究容易湮没在体量更大、形式更夸张的其它门类艺术中。在以水墨为主题的“水墨艺博”,当代水墨的力量被集中并放大,这让“当代水墨”在以自我为主角的现场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同时唤醒东方观众潜移默化的“东方情趣”。在受访中,许剑龙说,“我们取名INK ASIA,首要是为‘水墨属于东方艺术的语言体系’这个前提上定向。随着亚洲区内,尤其是中国,实力的提升,对文化本体的价值认同及自主性有更多的需求”。应该说,在保持“水墨语言”的角度,博览会坚持着“水墨审美”的标准,同时丰富着“水墨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水墨艺博”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这场博览会属于水墨,更属于当代。
3812画廊带来的邢罡作品吸引观众驻足
3812画廊带来的邢罡作品吸引观众驻足
参展的德美艺嘉展位
参展的德美艺嘉展位

对话,以直接的方式寻找“碰撞”

以“当代水墨”为主题,汇聚来自英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45家国际画廊及学术机构,致力于打造一个“全亚洲瞩目的年度水墨艺术盛事”的“水墨艺博(INK ASIA)”为“当代水墨”提供了一个集中并直接对话的现场。
许剑龙说,“水墨艺博将会是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在对话当中展现传统和新的想法”。打造一个具有市场功能,同时可以让大家通过不同视角开放地去看自己,给现当代水墨展现无限可能,是“水墨艺博”的创设初衷。
博览会现场
博览会现场

一方面,“水墨艺博”汇聚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从事水墨方向运营的画廊。来自北京的55号院子艺术空间、德美艺嘉艺术空间、太和艺术空间、艺·凯旋艺术中心、玉兰堂、艺门画廊,来自上海的华府艺术空间,来自武汉的汉艺空间、来自长沙的典缀画廊,来自香港的3812画廊、汉雅轩、艺倡画廊、世界画廊,来自台湾的平艺术、大象画廊、首都艺术中心以及主营古董的伦敦MD Flacks等水墨艺术的代理画廊云集香港,呈现各自对“当代水墨”的理解与运营。
区域化的特点与不同市场引导下画廊选择的并置,让“水墨艺博”呈现当下水墨现实的努力在这个现场变得充实。而得以在同一个场合下,同业者得以交流让这场博览会的“对话”意义尤为重大。在这里,大陆市场并不常见的港台水墨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也让来自大陆的当代艺术从业画廊有了新的参照体系。
玉兰堂展位现场
玉兰堂展位现场
平艺术展览现场
平艺术展览现场
艺倡画廊展览现场
艺倡画廊展览现场

美中不足的是,相比以“线”及书写性为线索的艺倡画廊,带来大型装置作品《水墨里程》展现水墨艺术大气势的汉雅轩,德美艺嘉带来的姜吉安、艺·凯旋艺术中心带来的李关关、李军等艺术家作品、玉兰堂带来的刘天怜、上海华府带来的蔡广斌、艺门画廊带来的毛栗子……来自中国大陆的画廊针对首届“水墨艺博”摆出了“试探”姿态,在首届以当代水墨为题的艺博会现场,中国大陆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出场名单显然还不够强大,这让这场“对话”中,中国大陆的一方与坐拥本土之力的香港画廊与以刘国松及其学生组成的完整的当代水墨发展体系相比并不对等,略嫌受伤。然而,就像许剑龙坦言的“香港藏家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选择香港本土艺术家”,这也仍然是一个新博览会必然面临的尴尬。
在准入门槛上,首届“水墨艺博”从尝试探索与招商角度考虑,引进了从作品市值数千元的青年艺术家到经典大师级当代水墨作品的大尺度。这让“当代水墨”作品之间的“对话”尤显丰富。在题材与媒介的对话之外,与大师级作品的同场亮相,也显示出年轻一代水墨意识的延续性线索。
香港老牌艺术家何百里与许剑龙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郑月娥
香港老牌艺术家何百里与许剑龙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郑月娥

在内容设置上,“启变——香港新水墨先驱”版块展出十位香港本地现代水墨前辈的作品,呈现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水墨运动下水墨改革重镇香港本土艺术家在西方艺术技巧和 意念影响下,对水墨从文人意趣迈向创新求变境界的笔墨变化。而从这个线索出发,当代水墨领域的年轻一代在优于前辈艺术家的环境下,以更具有突破性的创作方式,展现着时代变换下艺术家借用水墨媒材表达的时代精神。
在学术组成上,本届艺博会与香港推广水墨艺术的重要机构“水墨会”结为“学术伙伴”,在博览会期间组织一系列学术研讨与讲座,刘国松、王冬龄、韦一空、张颂仁等艺术家、学术代表与市场代表都亮相现场并与参与者互动,在完成“对话”的同时,期待公众可以从中认识和反思传统与新思维之间的关联。
香港老牌艺术家朱兴华的“义卖”现场
香港老牌艺术家朱兴华的“义卖”现场

划时代——着重于“当代水墨”推广

本届“水墨艺博”的亮点之一在于世界画廊带来的,被视为“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的个展及来自台湾的首都艺术中心呼应刘国松个展带来的由其学生组成的“现代水墨画展”的同台展出。
事实上,其意义并不在于假托艺术家个人线索的变化反映当代水墨的演化,而在于这个方式提示了一种在博览会现场完成一场学术探讨并借此完成艺术推广的可能。首届“水墨艺博”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的是推广与传播的功能,借助在华人世界有着“先驱”身份的刘国松及其学生的同场竞技,让观众可以真正完整看到一种创作线索及思想的延续、扩散与变化,并在清晰的脉络化线索中体悟艺术发展的过程。对于以传播和推广为重任的“水墨艺博”来说,这种方式更为高效与直接,从现场的观感来看,也更加直观与清楚。
在博览会现场,高龄却又健谈的刘国松被采访团团围住,精力旺盛的艺术家频频起身,走向学生的展位向记者介绍作品,以现场的图示对比,进一步阐述自己所坚守的水墨创新观点,强大的个人号召力感染观众的同时,也将“当代水墨”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完成直观的现场演示。
而作为推广的一种策略化的植入,香港老一代水墨艺术家朱兴华获得博览会特别批准的个人展位,则以“慈善”展示着博览会的社会态度,同时借此从另外的角度向社会公众推广“当代水墨”。由汉雅轩总监张颂仁策划的朱兴华慈善展览,展出二十幅艺术家作品,其中既有早年完成的代表作品也有近两年完成的新作,这些作品将在现场完成销售,销售所得将拨捐奥比斯完成全球防盲救盲医疗援助。
通过完整的个案展示与嫁接“慈善”的社会化推广,水墨艺博在力求“专业化”的同时,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着“当代水墨”这一艺术形式。许剑龙说,“随着亚洲区内,尤其是中国,实力的提升,对文化本体的价值认同及自主性会有更多需求,现当代水墨将会在未来中国以至亚洲艺术市场上一枝独秀”。
刘国松为首届水墨艺博专门创作了作品,并是首届水墨艺博的学术线索源头之一
刘国松为首届水墨艺博专门创作了作品,并是首届水墨艺博的学术线索源头之一

销售,首届“水墨艺博”的战绩答卷

首届“水墨艺博”,许剑龙勾画了一个以“现代绘画、抽象转化、生活沙龙、新锐、共同策展”五大板块为内容的有机构成。在这个框架下,他希望首届博览会从传承与未来性两个角度呈现水墨的多样性。
以此为前提,“水墨艺博”设置了从年轻艺术家到大师级艺术家都有包括的大框架。而这个框架,既希望能够呈现当代水墨的发展面貌,同时也期待着在招商与最终销售上能获取成功。
从招商角度上看,许剑龙五月在北京的发布会上宣布,首届“水墨艺博”将呈现三十家运营当代水墨的艺术机构,而最终亮相香港会展中心的,却超过了这个预期数字50%,最终达到了四十五家。就此而言,首届“水墨艺博”在招商层面获得更多支持,就完成预期的角度而言,“水墨艺博”的第一次显然大获全胜。
而在博览会现场销售上,开幕之前许剑龙就表示,博览会并不能完全以现场交易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因为毕竟博览会的平台性质决定了其在搭建关系上意义更为重大,而大量产生于此关系的交易或许并未在现场达成。
上海华府展位
上海华府展位
来自北京的艺凯旋展位
来自北京的艺凯旋展位
即便如此,对于参展往往即为了销售的参展商而言,现场交易仍然是衡量本次参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从官方公布的交易数据来看,现场交易最为成功的当属带来刘国松个展的世界画廊。艺术家为博览会专门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当场博览会单价最高的作品之一的《雪满群山》在预展开始后一小时内即以港币1000万价格售出,在接下来的展期内,十五件新旧作品中的九幅完成了现场销售,朱兴华慈善展览部分更是将现场的二十九幅作品销售一空,而此次销售所得也全部捐赠给了慈善基金。3812画廊以“空间之奥”为名展出的王璜生、林国成、魏青吉、于洋、何凤莲及邢罡作品几近售罄,Lucie Chang Fine Arts带来的李津作品《海鲜汇》与阿海作品《醉容》、杨凯作品《昭和》亦在现场完成交易。台湾画廊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一票人票画空间在开幕当天售出彭康隆纸上作品之后,先后以港币150万及660万的价格售出陈建发及邓卜君(两件)作品,带来刘国松学生作品的首都艺术中心也先后售出林象元、江丽香等多幅作品,来自中国大陆的画廊中,艺·凯旋艺术空间则售出梁缨作品《爬杆儿之一》,太和艺术空间和德美艺嘉各有两件作品成交,五十五号院子则以20万的价格售出沈勤作品。
在香港,释放当代水墨的“第一次”
由汉雅轩带来的大型水墨装置作品
由汉雅轩带来的大型水墨装置作品
从以上数据来看,“水墨艺博”中亮相的香港画廊显然更对香港市场的胃口,一方面,外地画廊参与新博览会势必有着水土不服的忧患,随着越来越发达的资讯交换方式以及首届“水墨艺博”带来的参考经验,这一点或将在未来为参展港外画廊避免并得以优化,另一方面,对于“水墨艺博”而言,打造一个真正适合所有当代水墨运营画廊参与的优质平台与环境,任重而道远。
水墨艺博任重而道远
水墨艺博任重而道远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