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同 远至彼岸




“花鸟”的空间
对杜小同来说,宣纸、水墨这样的材料本身拥有强大的文化属性,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也同时反应在他们对空间、材料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画的每一笔都蕴含着人的心性,同样是线条,在中国画的系统中它不仅是画面结构的局部,还有对线条的审美以及审美背后对一个人在品格和心性上的感知和阅读。
从单纯地描绘人体,到人和空间的结合,基于对中国画语言的深刻理解,杜小同在画面中不断推进的还有他对空间的理解。在临摹经典绘画的过程中,山水画里的笔法、墨法,有循物造型而出现的皴擦点染,而花鸟画中的空间意识对杜小同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比如画竹,先画哪一支竹,后画哪一片叶,其中的前后顺序蕴含着古人于空间的理解和营造法则。这看似的简单程式背后,可以演变出无穷无尽的空间关系,而仅非在单点观察中的透视法则。杜小同说,这些空间的营造中,实则是线条里不同的形,和线条之间关系的演进。齐白石墨色变化并不多,线条质朴厚重,几对虾不同的前后坐落就能在一片空白中演幻出无穷无尽的空间,而这在杜小同看来正是中国人在空间理解上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