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 用绘画日记体,记录这个碎片化的时代

作者:已经解决图片提供: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9年5月14日 专题人物
虽然之前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当我第一次看到苏新平本人的时候,还是暗暗吃了一惊——这个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的内蒙汉子外表依然留有草原人民的面貌气息。入行几十年,苏新平的创作方向依然如初:通过不断寻找和接近自己内心感悟的绘画语言来表达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艺术家苏新平
艺术家苏新平
新展开幕的前一天,策展人冯博一突然决定对展览现场进行调整,撤掉了原定展出的12幅作品。采访时我问及原因,他说此次展览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优秀作品陈列,而致力于清晰呈现苏新平三年来在绘画领域的实验脉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吕品晶、周旭君、范迪安、苏新平、朱青生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吕品晶、周旭君、范迪安、苏新平、朱青生
策展人冯博一为媒体和观众做导览
策展人冯博一为媒体和观众做导览
大约三十年前,苏新平凭借“寂静的小镇”系列名声大振,得到了众多国外画廊的青睐。那些草原上沉默的人、低着头的马、地上的阴影、远处的荒原其实是当时苏新平对都市生活的不适应和想要逃避现实的内心写照。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外部环境早已天翻地覆,苏新平的创作也在不断变化。绘画题材上,他不再局限于版画,有了素描、油画等新的尝试;绘画理念上,苏新平致力于突破“形”的束缚,虽然他曾凭借以“形”为妙的“寂静的小镇”系列一举成名;但变中又有不变,同早年的作品相通,苏新平一直关注着社会中的人,那些由一个个碎片组成的抽象的风景,面目模糊的人,正是对我们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处境的某种折射。
《远方6号》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远方6号》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 带着不毛与荒凉的风景巨构
 
几乎没有人能逃离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科技快速迭代、文化快餐化、碎片化等问题深深缠绕着每一个现代人。苏新平的生活也是如此,不论是家庭方面还是身为艺术家、大学教授,更遑论升作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后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和应酬。多重身份意味着会有更多纷繁的事务缠身,他曾一度担心自己会在碎片化的生活中稀里糊涂地度过余生。
 
所幸苏新平找到了解决之道:用碎片化日记的方式进行创作。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坐在工作室的桌前,像记日记一样,把当时的心情用铅笔或者刻刀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了大量同一规格的小幅作品,这些小幅作品经过苏新平的重新审视和拼合后,呈现出来的是一大幅由碎片组成的看似气魄宏大实则带着不毛与荒凉的风景巨构。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的新作素描、铜版画“荒原”系列、“蓝”系列、“红”系列都是由苏新平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里不断创作的小幅铜版画或素描共同组合而成的。他像记日记一样,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情绪通过笔道、线条、颜色、留白呈现出来。这些许多同一规格的小画拼合而成的作品,远看像一幅完整的风景,细看却有很多断裂不能弥合的地方。
 
虽然是碎片化的呈现,这些新作背后却有着一个坚定完整的价值观作支撑。苏新平说:“我拼一件作品,当中可能很多是重复的,我可以拼任何东西,拼的其实是我的思想、我的观念,或是我价值观的体系。”而每一幅拼接而成的作品都可以通过重组无限扩张、缩小,没有结束或者说悬而未决。
《二零一九》 300×600cm 布面油画 2019
《二零一九》 300×600cm 布面油画 2019
《远方7号》250×500cm 布面油画 2019
《远方7号》250×500cm 布面油画 2019
▶ 充满模糊与不确定性的人物
 
除了在版画和素描领域的新探索,苏新平也一直在创作油画。谈及一个版画家为何会选择油画形式的创作,苏新平直言:“作为今天的艺术家我是没有画种概念的,材料只不过是手段,语言方式方法,内在都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高地1号》130×194cm 布面油画 2018
《高地1号》130×194cm 布面油画 2018
《高地2号》240×180cm 布面油画 2018
《高地2号》240×180cm 布面油画 2018
此次展出的布面油画“人物”系列用象征性的手法和书写性的笔法将作品引向模糊和不确定,似乎指涉着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选择与处境。画面中的人神情含糊,站在一起却又仿佛互不相识,毫无交集;抑或大步向前却被一面坚实的墙挡住了去路;每个人物背后都带有很深很黑的影子,甚至有些人的面目就融在深暗的背景中,其实这些更多的是苏新平对自身存在与在场的真实表达,揭示了他对当代社会及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人物”系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人物”系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人物”系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人物”系列,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谈到苏新平近些年的创作核心,冯博一说:“苏新平这些年的作品视线主要围绕或投向在他所处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记忆,明显带有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能够指认的存在痕迹和人们在内心、情感层面上的境遇。从而更深地隐喻与延伸出现代主义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不毛与荒凉,以及冷漠、单调和缺乏个性的现象,甚至对现代生活的无机品质的质疑。”
《对话7号》 190×160cm 布面油画 2018 
《对话7号》 190×160cm 布面油画 2018 
从成名作“寂静的小镇”系列开始到对人性的关注再到如今关注信息高速爆炸时代人的焦虑,苏新平的作品始终和其自身的成长背景、生存环境、时代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创作一直以复杂的时代流转为背景,关注在各个时期人们所面对的精神困境。
▶ 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所有的话题都偏假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我在来之前看了很多关于你的介绍文章,发现很多报道里都提到了你出生成长的地方:内蒙古集宁市。
苏新平(以下简写为苏):说得简单点,想要了解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了解任何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过去,这个没法聊。所有的话题都偏假。因为他很难看清楚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有媒体问到时我都会强调一下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幼年经历,结果他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意思了。弄得我说多了好像也有个“套路”来回答。这就很可怕了,童年多丰富啊,你想象的内蒙是怎样的?
《红之九》56×224cm(28×28cm×16) 铜版画  2018
《红之九》56×224cm(28×28cm×16) 铜版画  2018
Hi:我几年前去过内蒙,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觉得特别的平静。我自己是新疆人,但还是在内蒙第一次看到风吹草低辽阔无边的草原,记忆非常深刻。因为我长大的地方都是戈壁和棉田。
苏:其实都是一样的,虽然形态有所区别。没人的地方给人的影响都很相像。在这生长的人都特别的真实,有多真实?当你站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会去想那些支离破碎的事情,想的都是人本身的生命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多么得渺小啊,你自然而然的会升华出一些不可把控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呢?结合你日后的教育、了解的知识,会渐渐生化出来。
《红之一 》 112×168cm(28×28cm×24)铜版画 2017
《红之一 》 112×168cm(28×28cm×24)铜版画 2017
我小时候特别爱爬树,那时的集宁还是个小县城,房子都低低矮矮的。当我爬到树顶,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远处的地平线遥不可及,干干净净,云就从那里翻滚着升起来。我天天看,能想什么呢?那里的人和人大老远才能见上一面,不可能说一些虚假的话,大家都很真诚。后来当我来到大都市念书,一直都不太适应。我永远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在那边。我所说的“精神家园”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整体: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大都市,大多都已经丧失了那些最原初的品质。
《蓝之八》252×140cm(28×28cm×45) 铜版画 2018 
《蓝之八》252×140cm(28×28cm×45) 铜版画 2018 
▶ 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苦难
 
Hi:感觉不像是一个位居高位的副院长说的话。
苏:“位置”并不重要,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随时认清这一点,这是对社会进步非常有好处的。艺术或者艺术家同样如此,它并不是高人一等的。
 
Hi:身为美院教授和副院长,你平时和学生们是怎么交流的?
苏:我常常跟学生说:“想清楚了,要不要做艺术这行?”我觉得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苦难。很多学生以为走艺术这条路是坦途,名利双收,其实并非如此。
《荒原3号》300×200cm  铜版画 2017
《荒原3号》300×200cm  铜版画 2017
Hi:可以谈谈20世纪80、90年代你最具代表性的“寂静的小镇”系列作品吗?
苏:这跟人性本身有关。我是从内蒙出来的,从草原来到大都市不适应,为了“逃避”而创作出来的。这种格格不入让我甚至想要退学。“寂静的小镇”系列虽然借用了蒙古人的形象,但这只是表象,我是想要借此表达我当时的内心处境。
 
Hi:后来出国感觉如何?
苏:当年我毕业留校任教后经常出去办展览,后来也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走的时候还是非常有理想的,一切都冲着美好去的。学习的愿望很强,也的确学到了很多,但其实也有迷失。
 
1992年回国后非常吃惊,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下海”了,那是什么状态:什么理想啊艺术啊,物欲横流,大家都向“钱”看。所以做出了“欲望之海”“干杯”系列。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苏新平”展览现场
▶ 艺术家的一生一定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Hi:我发现之前的展览里鲜有你2000年初的作品展出。
苏:因为千禧年期间我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画了很多很受欢迎很好卖的画,这些作品大多都是“订件”,很少有创新的东西存在,也是因为这些“订件”让我在物质上慢慢富裕起来。但一直这么下去不行,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搞艺术就是为了挣钱吗?我当初那么迷恋绘画可不是为了这个。当时我签约了全世界十几个画廊,为了不让自己再这样下去,我开始一个个剥离,用各种手法断掉自己的后路。
《讲道4号》 250×250cm 布面油画 2018
《讲道4号》 250×250cm 布面油画 2018
《同志2号》 130×100cm  布面油画 2018
《同志2号》 130×100cm  布面油画 2018
Hi:所以有了后来的转变?
苏:2006-2007年前后,我的创作开始转换,把自己的艺术实验和世界观代入其中。所以慢慢有了《荒原》《风景》系列。它是一个真实状态的表达,是我的自我探索。艺术家的这一生一定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Hi:我觉得每个人都得这样:不断认识自己,不仅仅是艺术家。
苏:在你反反复复的跟这个世界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知自己。自然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
《蓝之四》 112×252cm(28×28cm×36) 铜版画 2018 
《蓝之四》 112×252cm(28×28cm×36) 铜版画 2018 
《红之五》 224×56cm(28×28cm×16) 铜版画  2018
《红之五》 224×56cm(28×28cm×16) 铜版画  2018
 ▶在动态变化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Hi:听说你最近这几年开始看《老子》《庄子》之类的哲学古书。
苏:这都是认知自己的一部分。我到底是谁?我想做什么,要去哪儿?——在古老的哲学著作里早有涉及。最表层的比如说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血型、星座,都是我小孩告诉我的;再比如说性格,只有你在无数次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慢慢觉察到你的特点。
 
从阅读这些古书中我渐渐认清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这就直接牵扯到我近几年的创作方法和思维认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再加之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比较,就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了。没有比较是不知道自己的。在动态变化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红与蓝》588×588cm,532×532cm(28×28cm×400) 铜版画 2019 
《红与蓝》588×588cm,532×532cm(28×28cm×400) 铜版画 2019 
Hi:还没有聊到你这次展览里的创作。
苏: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你采访写出来的是你的作品。客观地面对世界,主观地用你的思想形成你自己的文章。你看完这个展览形成怎样的认识,不妨写出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